【梁京評論】香港佔中--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2014.12.16
AFP-HK-Universual-Suffrage620.jpg 2014年10月28日晚,香港示威者在金鐘佔領區打出“我要真普選”的大標語。(AFP PHOTO / NICOLAS ASFOURI)

毫無疑問,上周結束的香港占中行動,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這個行動對未來中國的政治博弈規則會帶來深遠影響。

在占中行動發生之前,我相信北京決策當局認真考慮過動用軍隊鎮壓的選擇。至少在策略上,當局私下放風說只要占中付諸行動,北京就會毫不猶豫地派軍隊。占中方面也沒有排除中共動用軍隊鎮壓的可能,因此占中組織者選擇了絕不與暴力鎮壓對抗的方針。這不僅是出於對抗爭者生命價值的考慮,也包含著這樣的政治判斷:武力鎮壓占中是愚蠢的,只會引起更多人對北京當局的不滿。

事實是,習近平最後沒有派軍隊鎮壓,而是選擇了"拖垮"占中的策略。如何理解習近平的這個選擇?習近平的這一選擇對今後中國的政治發展意味著什麼?這是關注中國未來的人都會想到的問題。

現在看來,習近平也認識到了動用武力鎮壓占中在政治上的巨大風險。不僅如此,他還認識到只要能禁止內地人響應香港的占中行動,香港方面就沒有必要冒然對占中采取強硬手段。因此,習近平一方面對內地發生的任何響應香港占中的苗頭鎮壓極為嚴厲,一方面則後退一步,對香港學生的雨傘運動采取了許多人不曾預料到的克制。內地的管控和鎮壓越有效,香港當局就越敢"拖"下去。既不讓步,也不清場,終讓占中運動內部分化,無法堅持下去。

面對這一現實,戴耀廷預言香港會有人放棄非暴力抗爭的路線,甚至提出非暴力原則可能過時。戴的言論引起了爭議,五毛黨們更是指責戴耀廷煽動暴力。

如何理解政治暴力與民主抗爭的關系?這個問題一直是當代政治學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筆者注意到兩個重要的研究。一個研究是英國學者Paul Collier主持的對當代各國政治暴力與民主政治關系的研究。這個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就是發展民主政治有可能加劇政治暴力,而在超過一定收入水平之後,壓制民主反而會刺激政治暴力。我認為這個邏輯比戴耀庭的"非暴力原則可能過時"更容易讓普通人理解香港和大陸發展民主政治面臨的歷史性挑戰。那就是香港乃至大陸可能已經進入到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即壓制政治民主訴求反而會增加政治暴力發生的機會。

在這個意義上,戴耀庭預言香港面臨政治暴力增加的風險並沒有錯,問題是,為實現民主政治抗爭的人,是否應該選擇使用暴力的策略?這是一個需要非常謹慎地思考和表達的問題。民主派不選擇使用暴力,並不意味著不會發生政治暴力,因為當權的一方依然可以選擇政治暴力,或者逼迫社會選擇政治暴力。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關於暴力的重要研究,即美國學者Steven Pinker關於人類暴力的研究。他的研究結果是,人類暴力的總體趨勢是下降的。如果這個大結論成立,一個推論就是,當權者使用暴力來維護權力有了越來越多的顧忌,同時,也有更多機會(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避免使用暴力手段來維護統治。我以為此次北京當局對占中的應對策略,反映了這樣的大趨勢。

這個大趨勢意味著中國政治博弈的當權一方和在野一方都面臨著時代潮流的挑戰,這個潮流究竟對哪一方更有利?不是一個有現成答案的問題。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近代和現代,中國大規模政治暴力的頻度和烈度都是驚人的,這顯然和大一統改朝換代的內在邏輯有非常直接的關系。中國經濟在近年的崛起提出的最令全球關注的問題,就是中國能否借此走出以暴易暴的文化宿命?

香港占中行動以不發生大規模流血的方式結束,重大意義之一就在於這個結果讓許多人看到,中國有可能面臨歷史性機會,走出以暴易暴。歷史上,中國大規模政治暴力的主要機制就是邊遠農村揭竿而起,而朝廷因腐敗而失去及時鎮壓的能力,以至星火燎原,生靈塗炭。這一次香港占中讓我們看到,這個邏輯已經被顛倒了。現在朝廷有足夠的技術手段阻止內地揭竿而起,卻不得不對最現代化的大都市公民組織的非暴力抗命,采取前所未有的忍讓。

我認為這個重要事實表明,質疑和平非暴力原則是否過時恐怕是一種政治近視。因為內地若有足夠多的青年人接受了這個原則,中國的政治格局會大不一樣,而這也正是香港占中運動的里程碑意義之所在。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