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解讀許志永、王功權案的政治意義

0:00 / 0:00

許志永以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罪名獲刑4年,王功權認罪後取保候審,至少暫時獲得自由。這個結果,令許多一直關注這個案件的人士大出意外。據知情者說,原來一些人的估計是,罪名會加重為政治顛覆,刑期則可能高達十到十五年。

沒有人相信許志永、王功權案是一個刑事案件,當局也並不隱瞞殺雞儆猴的政治目的。那麼,如何來解讀這個案子的結果呢?如何理解這場政治博弈對中國政局發展的意義呢?

一種判斷,就是習近平對以"新公民運動"為旗號的政治反對派做了重大妥協。這個重大妥協主要是大勢使然。大勢之一,習近平大刀闊斧反腐在中共高層引起了強烈反彈和不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溫家寶在香港公開發表信件,以這種不尋常的姿態自証清白,向習王施壓。另一事件,就是徐才厚最近公開露面,支持了這樣一個說法:習在各方壓力下決定適度收斂鋒芒,調整節奏。大形勢之二,就是今年的經濟有可能出大問題,而美國經濟卻比較樂觀,中國要穩住經濟,需要美國貨幣政策的支持。這給美國很大的政治槓桿,可以私下就人權問題,尤其是許志永和王功權案對中共施加壓力,不讓中共太過分。

另一種判斷認為這個案子的結果與大形勢並無太直接的關係。習近平在處理此案中,可能認識到沒必要對這種潛在的政治反對派採取過於狠辣的恐嚇措施,因為對當局沒有實質性好處。除了香港,中國政治化的公民運動象徵性大於實質性,並無實力挑战中共政權。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扮演凶狠角色對自己是不利的。因为習近平面對的真正威脅,來自黨內的龐大貪腐勢力。以莫須有罪名判許志永和王功權重刑,幫不了習近平多少忙。

在筆者看來,前一種判斷突出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習近平雖然反腐力度不小,但並沒有因此而走出政治困境。他不敢打破官民對立的基本格局,因此,反腐力度越大,自己面臨的風險也越大。第二個判斷則突出了另一個事實,雖然官民矛盾極大,但民間的政治反對派並沒有能力,也找不到正確的政治策略,迫使當權者與自己進行有意義的政治對話。結果是,圍繞許志永、王功權案所進行的這一場政治博弈,沒有產生什麼積極的政治結果。當權者雖然成功地讓王功權的政治人格受辱,讓有錢人不敢輕舉妄動,但自己的政治形象也並不好看。

唯有一件事讓許志永和王功權的同情和支持者們稍感輕鬆:習近平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樣狠,說明至少現在,他還不希望把事做絕,不希望讓中國的政治生態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習近平展示的這種理性,有沒有可能為中國走出目前的政治僵局,提供某種基礎?

從這一次雙方博弈的細節來看,並不令人樂觀。雖然與郭飛雄的案子比,官方對待自己的政敵要文明了許多,但還是缺乏現代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尊重對方的政治人格。官方的一個基本策略,還是要在精神上摧毀對手的政治人格。在這種情況下,被迫害者為了自身利益,有人選擇了迎合官方的需求,實在令人感到可悲。

南非政治轉型比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博弈的雙方對尊重人格這個問題都很重視,也很敏感,否則的話,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運作是不可想像的。

對中國來說,尊重政治人格不僅對當局與民間反對派的政治博弈非常重要,對反腐也非常重要。中國的腐敗規模如此之大,人數如此之多,完全靠官方機構反腐,不知何年才能成功。而要動員社會力量來反腐,又要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災難,就需要找到一種反腐的政治形式,這種政治形式能夠體現對政治人格的普遍尊重,包括對那些有罪者的人格的尊重。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當權者和反對派,都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