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陳一諮的歷史地位

0:00 / 0:00

按北京時間算,陳一諮和胡耀邦的祭日都是4月15日。人們不禁會想,這個巧合能被賦予什麼特殊意義嗎?一個自然的聯想就是"六四"。耀邦之死是震驚世界的"89風波"之導火索,而陳一諮也正因為奮起反對鄧小平"動粗"而不得不去國近25載,最終客死他鄉。而且,兩人的人生軌跡數度交錯,都對80年代中國的改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

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對中國今日的經濟崛起有決定性影響,而鄧小平在這個改革中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這一點沒有爭議。同樣沒有太大爭議的是,若沒有胡耀邦和趙紫陽的支持,鄧小平改革難以成功,或者說走不了這麼遠。陳一諮的歷史地位就在於,如果沒有他首創中共史上空前絕後的自治性改革智庫,胡趙的改革也很難走那麼遠。

文革後的中國,尤其是在青年人中有一個相當強烈的衝動,就是要推動中國的政治民主化。西單"民主牆"的文字激動人心,自發的政治交往十分流行。以陳雲和鄧小平為首的中共元老能從華國鋒手中奪得實權,也利用了這種情勢。但是,鄧小平非常清楚,黨內外強烈的民主政治衝動對中共政權非常危險,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引導大家向前看,(也包括向錢看,即以經濟改革和發展為中心)。

今天看來,這個路線很正確,或者說很高明,但這個路線能否成功並非必然。一個因素就是中共黨內外的知識精英,尤其是青年知識精英當時如果不支持這個路線,或者在這個路線中找不到自己的角色,這個路線難以成功。陳一諮在胡耀邦等改革領導人支持下,創建青年人自主和自治的改革智庫,把一批完全可能走上激進政治道路的青年知識分子引上了支持鄧小平改革的軌道,增加了鄧小平路線的勝算。

這一創舉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分化、因此削弱了激進的政治力量,同時也為中共改革領導人對付中共專業官僚系統帶來了一支生力軍。中共有兩股強大的保守勢力,有機會毀掉鄧小平的改革路線。一個就是中共的意識形態隊伍。對付這股勢力,耀邦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這不足以成就改革,因為各級掌握經濟運行實權的業務官僚,完全有能力對改革派進行有效抵抗。

趙紫陽精明地看到了陳一諮組織的"青年軍"的戰略價值。在中央層面上,這支"青年軍"以新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清新眼光,挑戰守舊官僚們的惰性思維;而在地方層面上,這支"青年軍"成為那些敢於主動推動改革試驗的地方領導人與中央改革領導人之間的"聯絡員"。上下夾攻,改革派瓦解了省級大員中的保守勢力對改革的抵抗。

沒有陳一諮的貢獻,這一切都不是必然會發生,必然會實現的。因此,鄧小平的改革完全可能走不到今天這麼遠。這就是陳一諮歷史地位的基本邏輯。

陳一諮的人生選擇,招來兩種議論。一種議論是,陳一諮太傻了,他自己什麼也沒有撈到,而許多當年機會遠不如他的人,如今不是大富就是大貴。另一種議論,就是陳一諮幫中共政權延續了壽命,實為助紂為虐,改革功勞越大,歷史罪過也越大。

對於這兩種議論,筆者的回應是,陳一諮一生坦蕩,精彩卓越,實乃有志者夢想成真。至於陳一諮的歷史功過,我相信後人一定會有公允和切實的評價。作為一個有幸創造歷史的人,陳一諮比千千萬萬的先行者們要幸運太多,因為他所在的時代留下的歷史記錄,要比過去詳盡千百倍,而後人的史觀和史論對於歷史邏輯的把握,也一定會比古人和今人更加透徹。

其實,中國今天的局面,也有助於理解陳一諮當年角色之重要。如果習近平能找到一個人來扮演當年陳一諮的角色,把體制內外青年精英整合起來,調動他們的獻身精神和聰明才智,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扎根地方推動改革試驗,則不僅是習近平之幸,也是國家之幸,世界之幸。我相信習近平會有此心,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今天的中國還有可能出現陳一諮這樣的人物嗎?(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