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評委會此次把文學獎評給莫言,究竟傳達了什麼樣的政治信息?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成為中國人關注的焦點。一種主流的解讀,就是評委會向中共專制政權示好,服軟,或至少是要緩和給高行健、達賴和劉曉波等反專制的人評獎帶來的緊張關系。所以,支持中共專制的精英們性高彩烈,奔走相告,而不少反體制的文化人士則深感失望,有些甚至痛心疾首。
我以為完全否認評委會有這種政治考慮是很難的,但中國人反應如此之強烈則讓我感到吃驚。持完全對立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的中國人,為什麼都把諾獎看得如此之重,尤其是那些一貫自稱蔑視西方價值的"主流"精英們,最讓我不好理解。有些人硬要把此事與歐洲的經濟困境聯系起來,說評委會給莫言頒獎是因為中國有錢,西方人不得不傍大款。這種解讀傳到國外,令人齒笑,也大丟中共政權的面子。
希望得到別人對自己的承認和尊重,是人之常情,但中國人把諾獎的政治含義看得如此之重,既折射了中國內部緊張的政治和文化生態,也折射了中國的主流價值與西方主流價值之間的緊張關系。由於這些矛盾都集中地體現在莫言的人格和作品之中,所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就攪動了中國精英深層的政治本能,激起了這次情感大爆發。
諾獎評委會是否預見到了中國人的強烈反應,我不知道,但我以為他們的目的並不在此。他們評獎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各國的讀者去讀莫言的書。這顯然是因為他們認為莫言的作品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認知價值,對此,許多反對中共專制的專業人士,也不否認。只不過有些人認為,就憑莫言支持中共的政治態度這一條,也不該給他評獎。
莫言以西方人易於理解和樂於接受的文學形式,表現了多數西方人難以了解,更難以理解的當代中國農民的生存狀態和命運,應該說是一項很重大的文化成就。這項成就的意義超越了文學的審美價值,而有重要的文化間認知價值,我以為這才是諾獎評委會所看重的。中國在經濟上迅速崛起,引起了許多外國人的不安,而這種不安的一大根源,就是不了解中國,尤其是不了解處在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群是如何生活的。底層人的生存狀態,最清楚地反映了這個社會和文明的本色,反映了她最核心的價值信仰。因此,諾獎評委會看重莫言的這個成就,不足為奇。
問題在於,一個如此傑出的文學家,為什麼竟然選擇了支持這個罪惡政權的態度,難道不正是這個政權,一手造成了他描述的人間災難嗎?莫言的政治態度究竟傳遞了他什麼樣的理念?諾獎評委對莫言這種政治態度之視而不見,又傳遞了什麼樣的信息?到了這個層次,外人只能進行猜測,但我的看法是,在諾獎評委看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都不能勝過讓莫言的作品與各國讀者見面的價值。
而在我看來,莫言獲獎,反映了西方人近年對中國認知的深化。此舉絕非為了討好中共和中國的"主流"精英,而是要讓西方人更清醒地面對中國的挑戰,了解西方和中國的價值和文化衝突背後,有多麼深的社會和歷史根源。中國人中確實有不少人像劉曉波那樣信奉"不自由毋寧死"的價值,但"好死不如賴活"仍然是"主流"價值。讓自由的理念,不僅遭到權貴階層的頑強抵抗,而且在弱勢者那邊,還有不小的文化心理障礙。
莫言本人的政治態度,可以讓西方人做出這樣的解讀,以他對中國農民的了解,他看不出中國人會像西方人那樣自由而有尊嚴地生活。在西方的語境中,這顯然是"政治不正確"的,但在中國的語境下,莫言自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誠實。而這種誠實的文學之價值就在於,他能幫助自由的人民理解中國人甘受奴役的人生態度之生成和危脅。(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