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現時香港的出版市場,確實多了很多以中國為背景的書籍,有些以名人作家為賣點、有些則講城中熱門話題,當然也有不少書是敏感人士撰寫的書,與講及中國國家領導人的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史。雖然,箇中真偽無人知曉,但是,一定吸引到不少人買。不少更是中國大陸客。你的經驗是否也是一樣?
答:這些出版物那麼多是因為中國大陸仍不是一個正常、現代文明的社會。所以,公民的出版自由、言論自由都受到很大的阻礙,公民權並未得到保障。中國人口那麼大,若訊息未能在正常情況下得到,民眾自然會找到突破口去瞭解這些訊息。在這情況下,跟大陸一河之隔的香港就成為,這樣一個繁榮的「中國政治禁書」出版的陣地。
從市場來看,一方面中國大陸自由行的遊客特別增多,令潛在的讀者人群增大;另一方面是中國正處於一個轉型,當中有很多問題,要重新面對、清理中國過去很多的歷史,要尋找真相,因此大量增多相關的出版物。
整體而言,一方面似很繁榮,但真正有質量的出版物,按我的觀察,以中國的禁書或政治禁書等,真正有質量的實際上仍是少數。為什麼呢?尤其是有關中國政治歷史的真相、訊息特別的要篩,這樣就造成民眾有瞭解的需要,所以,有些出版物僅為了滿足民眾對這類被禁錮的訊息的瞭解而出版。所以,有些出版物訊息的來源的制度或準確性,有時是有疑問;另外,有時因為很匆忙致質量是要打拆扣。
當然,我們也看到很好的書如两年前有關趙紫陽的錄音回憶錄《改革歷程》或六四學生領袖封從德的《六四日記》等,仍有不少認真寫作及出版的書,它們在市場上獲得好評。
問:中國領導人曾三番四次講過發展「軟實力」,雖然當中包括外交關係,但是,也包括文化及價值觀這两骨幹,你覺得是否因此,香港甚至德國的書展近年間陸續出現很多以中國大陸為主題的書,甚至是大陸出版的書?你覺得它們的質量如何?
答:中國大陸的出版物,如我剛才所言,禁書的部份在中國大陸是不可能出版的,這些書涉及的主題、人物甚至歷史可能是中國大陸目前不準備公開的討論或公開的呈現。中國大陸這些年的改革, 開放三十多年以來,除了政治這敏感部份以外,其他的如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書,禁制或控制也越來越鬆。這當然是中國在轉型、發展時勢不可擋的,任何集團或個人都無法阻擋。
從這方面看,中國大陸畢竟有十三億人口,有質量的閱讀人口,所以,中國大陸這些年的出版物,除了所謂的政治敏感議題或所謂的禁書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出版,當然,盜版的卻很多如張戎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等,香港的出版物在大陸的盜版也很多,但是,除上述以外,大陸的正式出版市場仍比較正常,仍有很多有質量的書。
問: 這樣中國大陸的讀者是否較喜歡看以政治範疇為主的書?
答: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有質量的閱讀人口基數很大,讀者的需求及對出版物的需要是各式各樣。當然,人活在社會裏,對政治是不可能脫離的,這部份因中國並沒有出版及言論自由,並未有完全實現,民眾想要瞭解的一些政治議題、政治歷史的訊息在大陸無法得到,所以,香港有這空間、市場及平台,大陸的讀者可在香港找到心中所愛,就是部份禁書。
另外,還有你剛提到的「軟實力」。中國現在經濟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文化及價值觀上仍是在發育很不正常的低下狀態。事實上,一個成熟的社會,成熟的文明包括我們所談的禁書,不該存在禁的問題。任何書只要它符合一個公民社會,符合一個現代社會基本的讀者需要,都可以正常出版,讓讀者來檢驗,讓他們來決定是否可接受它,不是由政府、公權力干預什麼書可讀或不讀,可出版或與否,這樣的審查制度是要不得。我想在可見的將來,這種審查制度應該會被續漸的清除掉。
問:以你的出版社為例,過去數年間出版大陸人撰寫的書是否因讀者的需求而不斷增多?
答:我參與的出版社可說大部份作者都是住在大陸境內的作者。為何會?作者寫出來的書在中國大陸不可能有正常用出版物的方式呈現,所以,在香港我們這裏可原本的呈現,所以,這些年我有不少這樣的作者,有不少的書稿。今年書展,我們也有一本書推出名為《立此存照:500位中國人的心靈記錄(第一卷)》作者楊偉東,一名北京藝術家的一系列訪談。
問:這些仍在中國大陸生活的作者會否因出版的書而受壓?
答:有些情況會有,如楊偉東在進行系列訪談過程中受到干擾,當然,不同作者受到的情況並不一樣,我們两年前出版的北京社會科學院的憲政學家張博樹博士两本著作,他因為寫作就受到整肅,被社會科學院掃地出門。所以,他可以說是因為著書立說、堅持公民的表達自由、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而付出代價。
問: 楊偉東進行他的《立此存照:500位中國人的心靈記錄(第一卷)》系列訪談時也遭遇干擾。究竟是怎樣的干擾?
答:他就是因為採訪了迄今二百多位中國知名的學者、作家、藝術家及科學家的過程時,採訪了目前在中國屬異見的人士如天安門母親的丁子霖教授,就受到公安的阻攔,不准他去採訪;他採訪公益組織《公盟》的法律學者許志勇也受到公安阻撓。所以,在採訪過程中,他受到這樣的干擾,可是,他仍堅持做因為畢竟仍有很多值得採訪的人,所以,他仍堅持。
問:購買者拿這些書回中國大陸時,又會否需要特別收藏以致可帶入境?
答: 儘管中國有海關、邊境會對旅客抽查攜帶的東西,但是,對外交流的開放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這趨勢不只物質,也包括人流及思想的開放。據我所知,過去確實有旅客由香港進入大陸會被海關抽查禁書,會被他們沒收。但是,畢竟防不勝防,中國不是文化大革命,不再是毛澤東高壓時代,中國社會畢竟有很大鬆動的風氣,所以,若有一萬人帶了禁書入境,有五、六個被查,但仍有很多人正常的帶進去。
問:中國大陸開放大陸人到台灣自由行,會否更吸引大陸讀者往當地購買書藉?
答:中國大陸民眾可以自由行去台灣,是非常好的。台灣雖然是一個少地方,但是,它的文化「軟實力」非常好, 也有著名的書店。當地民眾的閱讀也很好,較中國大陸還好。事實上,自由行實施以後,大陸人在台灣買禁書,找禁書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所以,我相信大陸人在台灣會找以中國大陸為背景、題材的禁書;另方面,他們也會自由的閱讀及購買台灣出版的出版物。台灣是出版自由的,所以,對自由行的旅客來說這是非常豐富的寶藏。
我覺得來香港一般的遊客看禁書,買禁書,畢竟不是佔很多人。我覺得應該要對來港的自由行的旅客講來香港看禁書、買禁書、找禁書是更有眼光,更有水準,能夠找好書及買好書,讓中國大陸訊息自由及表達自由能找出更大步伐。
問:當目睹中國以快的步伐開放,旅遊方面亦開放了台灣自由行,相信不少大陸人會在當地買書,感受當地的思想自由,你會否相信可見的日子,中國言論自由會否因台灣及香港相對自由的氛圍下而起很大的改變?
答:我覺得絶對存在。事實上,過去三十多年的進步是巨大的,但是,這進步是來自中國民眾,公民去爭取,不是恩賜,是付出了很多犧牲與代價。我想两岸四地,台灣、香港及澳門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及訊息自由對中國大陸有指標性的作用,也可說是一個模範,所以,更多民眾去台灣、香港,我想他們去台灣不只看風景,還會看到台灣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份,它過去三十多年的進步是一種價值的進步。隨著大陸的民眾去台灣逾多,了解得逾深入,透過讀書及買書都可以對中國大陸社會帶來積極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