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会客室:成名谈香港特首选举唐梁争霸

香港特首换届将于明年进行,有意竞逐者尤其是现任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及现任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过去数月间,已不断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香港市民表达自己的意欲欲。

2011.09.22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但是,直至今天,他们仍没有正式递交有效的辞职信,各人仍可以十分清晰地知晓政府现时及未来的施政方向。这种做法是否有违一个真正公平的选举制度?再者,背负著政协或人大身份的人,不断为某某摇旗呐喊,又是否恰当?梁振英被质疑有共产党员的身份再度成为讨论热点,他虽然透过自己的网页予以否认,但是,特首拥有政党背景的议题,背后又反映什么?

今天请来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成名跟各位听众分析。

问:香港特首选举中,两名疑似候选人已表示准备参选的现任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及现任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二人到目前为止仍经常性接触到香港政府的施政方向及方针。其实,这些极似会参选的人仍旧在位,是否对选举的公平性构成疑问?

答:是的。在这问题里有很多灰色地带。二人虽然仍未正式报名参选,但是,二人在众多不同场合以明示或暗示表示有兴趣角逐特首,尤其是梁振英,他于过去两年间就著不同施政公开发表自己的言论。他到现在仍未正式报名的确予人一种钻空子的感觉。

唐英年因本身已是政务司司长,他评论不同政策时,他的身份难以判断是否以特首候选人身份,所以,他的情况会较好一点。

你可以说梁振英一直在灰色地带里踩界,但是,各界已十分清楚唐英年很想做特首,但市民又难于分清他发表言论时以什么身份,故尶尬的场面较多发生在唐英年的身上。

问:海外的国家或政府在选举问题上,是否也有清晰的界线尽量避免不公平的选举?

答:就以美国总统选举,当地也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表,选举经费亦会于那时开始计算。不过,无论如何,倘在位者欲连任,他不会因为在报名前或为了避嫌而拒絶公共政策。一旦评论公共政策时,刚提及的尴尬场面(接收者分不清发表意见时,发表者是以在位身份讲或是候选人身份表达);然而,这种情况香港更难令人接受因为香港仍未有全面的普选,大家都知道最后决定者是北京,政制又在不民主的情况下,再添上较早时所指的灰色地带,市民最终会有很大的无能感,因为谁是特首并不是他们决定,但特首却是影响香港社会无远弗届﹐包括经济、政治等,所以,市民会有较强的无奈感,甚至会较易产生反感的情绪。

问:香港的传媒报道或者评论指,梁振英率先表露心迹,以”抢先”形容,更指是好事;相反认为唐英年不交待自己的意向是「蚀底」。在选举过程中,抢先表达自己参选意欲欲,是否真的好?

答:我觉得在一个竞选过程中,无论参与人是否有正式的报名,谁首先就政策大量发言,这是否就一定占优势?我觉得要视乎很多环境及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如唐英年现时在特区政府中服务是第二号人物,倘特区政府的民望非常高时,政策甚受欢迎,任何挑战者评论这些政策都会可能招致反感;相反,若认受性极低俨如现状,抢先发言者且针对市民不满的领域来发言,言论中也有不少分析性的评论时,这会带给市民不少希望,这会对抢先发言者带来优势。这情况现正发生在香港,梁振英正扮演后者的角色。虽然,梁及唐未正式公开表示要角逐特首,但是,梁一方面不断发表言论,而唐又未有任何反应,这种隔空挑战会令留意香港政治新闻的市民会觉得意义不存。

问:香港的行政会议成员都有一个集体保密责任制。过去,梁振英多次发表个人的理念,只要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当中正好讨论或反映当下政策的漏洞,这又是否反映他违反了有关的集体保密制?

答:我觉得除非他引述的是在行政会议中有仔细讨论的高度保密资料,否则,我觉得难以指对方泄漏机密。不过,我觉得争议较大的是,梁振英曾批评由行政会议决定通过的公共政策如房屋政策。香港这半独裁的政体有集体问责制,即行政会议经过辩论后,即使不同意,大家都要保密,不能公开批评。这在港英年代是这样做的,即使回归后,理念仍旧。可是,不少个案包括梁振英及另一名行政会议成员刘江华都破坏了这传统。我觉得这不独反映梁振英个人的操守问题,他似乎把个人利益或选战胜利放在集体利益之上。

这亦反映这半独裁,或少少民主的政体失败,即使一个核心的机制──行政会议,也未能做到纪律。

相反,我觉得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梁振英三十多岁已受重用,被委任为当年基本法谘委会的负责人,这反映中央对其重视度是怎样。虽然,曾荫权曾公开暗示梁振英的做法不能接受,但是,我们的特首却不能把他踢出局。所以,这半独裁的体制在中央的干预下,即使行政会议的人事任命上,特首也不是有絶对决定权,这便会出现上述的困局。

问:梁振英三十多岁已被委以重任,坊间有不少评论包括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指梁振英是共产党党员,虽然,梁振英予以否认。但是,你觉得有政党背景出任地方政府最高领导人的问题是什么?

答:回归后,中央向香港施压,订立了一项法例就是所有竞逐特首的人不能是政党的成员。这法例明显针对本地政党,当中有否包括共产党需要翻阅相关条文方能了解,不过,中央的动机很清楚就是试图打压地方政党的发展,阻挠政党的发展,继而阻止香港真普选或真民主的出现。

梁振英的身份问题,在香港的确很难可以清楚查到,但是,香港不少资深的政论家包括前信报主笔练月铮曾罗列不少证据证明梁是共产党党员,但是,梁振英可以好轻易否认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会公开证明传闻真伪。

不过,我觉得在事件上有两点启示,第一是中央意图打压政党发展仍然生效,虽然,中央曾信誓旦旦指2017年香港可以有普选选特首,可是,中央仍然不容许2012年时容许有政党背景的人参选特首,由2012到2017相差只不过一届,政党发展是需要时间,这种手段很明显欲阻挠政党发展,再意图阻挠真普选的落实,所以,我觉得很多香港人似仍有幻想以为没有群众动员之下,真普选就会自动在2017年临。

第二个启示是现时特区的管治问题,不再是谁获得公务员支持那么简单,最近虽有评论指唐较占优势因他与公务员的关系较佳。但是,反观现任特首曾荫权,他本身也是资深公务员,当他上任后约两、三年后,由于再延续高官问责制的制度,引致很多民意危机,继而众多政策的推出不符市民的期望,因而导致民望下跌。

所以,即使中央打压政党发展,找一个好似跟公务员有良好关系的人,但是,这远不能确保香港有良好管治或具有竞争力,令这城市成为一个移居的城市。要做到这几点,不能单靠与公务员的关系。

问:一些人士包括政协、人大公开表示支持某人竞逐特首,你觉得这做法有没有问题?

答:任何人表示支持某人竞逐特首,这是他们的自由。可是,这反映一个可悲的现象是,香港人无缘影响这过程。香港人唯一可做的是,透过民意调查来反映态度,不过,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始终是在中央、商界,甚至是公务员团队。他们的施政亦会影响香港人,再者,现时仍未见他们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解决我们结构性的问题,整个特首选举的前奏曝露了很多香港需要面对的挑战。

成名认为现阶段需取消阻止特首候选人有某政党背景的法例,这长远而言,可让有意从政者准备及让有兴趣参政的更多参与,另方面也可以让商界有清晰讯号,可给予更多资金支持有论政能力的政党。另方面,市民更需多参与社会事务,以行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做沈默的一群。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