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韜政論】作為全球化產物的世界盃球賽扣人心弦

2022.12.22
【文韜政論】作為全球化產物的世界盃球賽扣人心弦
粵語組製圖

世界盃今年是在卡塔爾舉辦,故此從一般的暑假延遲到十一、十二月舉行,也剛巧避過疫情的另一個高峰期,順利進行。跟奧運一樣都是四年一次的世界盃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國際體育盛事,當然不是所有人都熱愛足球,但不少有進入決賽圈的國家之民眾都會關心自己國家在世界盃決賽周開打期間的表現。

世界盃決賽當天的觀看人數從2014年剛好突破10億人,到了2018年升至11.2億人。今年的正式數據雖仍未發布,但由於舉辦國卡塔爾位於中東,決賽時段對歐亞非甚至美洲大部分國家人民來說都並非半夜時分,加上決賽的戲碼是由歐洲王者法國對上南美洲代表阿根延,法國乃上屆世界盃冠軍,阿根廷則是美洲盃冠軍,加上雙方的頂級球星美斯(又作梅西,Lionel Messi)與姆巴佩(又作麥巴比,Kylian Mbappé)的對決,決賽觀眾有可能高達15億人,也就是接近全球五分之一人觀看決賽現場直播。在現代足球發祥地的英國,BBC的統計顯示有2300萬英國人看現場決賽直播,即三分之一英國人在看。即使在足球不算普及的美國,也有兩千多萬人收看決賽直播。

今年亞洲國家的球迷都特別關心世界盃,連同主辦國卡塔爾在內共有六支決賽周球隊屬於亞洲區資格賽賽區。過去亞洲球隊都是香港話裡面的所謂「魚腩」——任人宰割而又肥美好吃的意思,歐洲及南美球隊遇上亞洲球隊,不是贏不贏的問題,是贏多少的問題。近二十年來亞洲的足球水平不斷提高,今年表現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沙特阿拉伯首場擊敗後來的冠軍阿根廷,日本先後擊敗德國及西班牙,拿下小組冠軍,更令德國在分組賽遭到淘汰;韓國也在分組賽中打敗葡萄牙取得晉級資格。日、韓一同躋身十六強之後雖都遭到淘汰,但其表現及鬥志受到很多球評家激賞。

足球的全球化最初是為了以體育競賽取代軍事競爭,在二十世紀初被納入奧運表演項目,逐漸受到各國歡迎。經過數十年的普及化後,國際足協終於在1930年舉辦第一屆世界盃比賽,但參賽隊伍只有13隊——這是由於不少非西方地區仍然受到歐洲殖民統治,獨立國家的數目本來就比較少。後來世界盃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停辦,政治因素一直構成了一些干擾。直到1970年代,去殖民化大致結束,非西方國家脫離歐洲諸國的殖民統治並建立自己的國家。即使再困難,這些國家的政府及人民都試圖將國家足球隊打造出來,令世界看見自己的國家。

由於參加的國家不斷增加,1982年參加決賽周的隊伍增至24隊,1998年更升至32隊直到現在,近兩百個國家都派隊參加外圍賽。世界盃成為全球性最受歡迎及關注的單一體育比賽項目,它所帶來的商機十分可觀,部分國家爭取主辦世界盃正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然而如果主辦國因要蓋新球場及其它基礎設施才能主辦,那麼亦會為政府帶來龐大負擔。

高質量的球賽的確扣人心弦,這也是為何看似沉悶的球賽能吸引大家觀賞。以今年的經典決賽為例,法國隊在七十多分鐘都毫無表現,但卻在兩分鐘內連進兩球追平比分,加時賽也是勢均力敵,結果由美斯帶領的年輕阿根廷隊贏得世界盃,一代球王將其足球事業推上頂峰。

- 梁文韜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