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香港樓市「逃生門」正在關上,「大陽春」僅幻象?

2023.03.20
【財經拆局】香港樓市「逃生門」正在關上,「大陽春」僅幻象?
粵語組製圖

去年十二月中在此欄發表《中港通關時間表將大幅提前,有利復原但前景充滿政治隱憂》一文,指出提早通關「有機會拯救已經深度衰退的香港經濟」,有利資產市場。之後在一月再發文《「新香港人」離棄,香港樓市「小陽春」實為最後「逃生門」》,指兩地通關之後樓市出現的「小陽春」,實為賣家最後的「逃生門」。

事隔兩個月,我自己身邊有朋友,已成功透過樓市反彈成功賣樓套現,並計劃稍後移民英國。在社交媒體亦見不少家庭近日成功以理想價錢賣出手頭物業,並陸續移民離開香港。可見不少「離開的人」,真的把握了這道「逃生門」,衷心祝福他們一切順利。

現在剩下要問的問題是,到底這道「逃生門」還可以開放多久?真的有心賣樓的朋友,能否再等一下能套現更多嗎?近日西方出現的金融危機,又會否令聯儲局放慢加息步伐,對香港樓市有利嗎?

由農曆年後的樓市成交數據反映,二手樓價指數連升四周,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創20周新高,連升4周共4.2%,以去年全年下跌一成半計算,樓價「築底回升」似乎成了市場共識。而根據戴德梁行統計,龍頭屋苑如太古城及沙田第一城的樓價更是按季急彈了11%和20%。面對樓市氣勢如虹,代理當然發表樂觀言論,稱樓市由「小陽春」變成「大陽春」,指樓價升勢會持續。

不過由發展商的部署,我們又好像看到了另一個「故事」:事實上,新盤近期出現劈價潮,例如上月會德豐開售的觀塘藍田站《KOKO ROSSO》,首批單位較第一期折實均價平約10%。到近日由華懋及港鐵合作發展的何文田站項目《瑜一》公布首張價單,定價比同區二手樓盤平兩成,亦為近三年半以來售價最平市區鐵路盤。

之後到長實及新地合作發展的屯門第55區《飛揚》第2期,折實平均呎價低至約12500元,較去年6月的第一期平近17%,劈價幅度更深,反映發展商去貨決心大,是全港近3年以來首批折實均價最低項目,發展商自己形容為「深水炸彈價」,如果說樓市正值反彈期,那麼發展商定價如此克制,實際上是有違常理。

美歐金融危機震盪全球 聯儲局加息周期有望提早結束

近日美國矽谷銀行因存款流出需沽出長債引發虧損而倒閉,連鎖效應引發全球金融信心崩潰,連歐洲最大投行瑞信,市場亦憂慮會出現流動性問題,估計聯儲局在「對抗通脹」及「穩定金融」兩個雙任務中,有機會放緩加息步伐,利率期貨反映約一半人估計今個星期當局不會加息,部分則預料最多加0.25厘,但普遍共識是認為這一輪加息周期已經見頂,息率逐步回落只是時間問題。

面對利率可能見頂,不單代理發表利好言論,甚至有經濟學家稱有機會令本港提早完結加息周期,因為美匯指數轉弱降至近月新低,令港元轉強創大半個月新高,按過去經驗甚至有機會令資金重新流入本港,有機會令港息比美息更早回落,將有利樓市復甦云云。

但回顧08年雷曼兄弟倒閉引發的第一波,當時資金避險,實際上有大量外資是先流入新興市場避險,當時香港資本市場一度亦以為能「避過一劫」,但當外國銀行出現「火燒連環船」,香港不單無險可避,甚至成為外資「提款機」,不單重挫股市樓市,之後引發的「雷曼迷債」風波,不單令銷售銀行為「千夫所指」,對監管當局以至整個政府,都引發了一個「政治炸彈」。

因此,今次西方的金融危機,對香港來說可能只是前奏,單單以為美國可能提早完結加息周期就認為對樓市有利,似乎是過於片面及短視。

我去年底提及經濟及樓市有利重要因素,是本港和內地封關達三年之久,一旦通關復常,內地客有望赴港置業。

事實是否如此?內地與本港通關,加上樓市反彈,二月份辣稅成交增加。據稅局資料顯示,2月份涉及買家印花稅(BSD)成交共有61宗,較1月彈升79%,並創8個月新高,涉及稅款則約1.8億元,較1月份升94%,反映期內非本地買家入市個案大增。

據美聯物業統計,封關期間被壓抑的BSD購買力合共約7200宗,相信全面通關後,具內地背景買家的購買力將會陸續釋放,推動相關成交。

我不敢說這個推論是否正確,但正如本欄一直強調,2020年《港區國安法》訂立後的新‧香港,不單政治及法律環境有巨大轉變,甚至投資市場亦因為外資撤出及移民加劇人材流失,即使內地資金在重新開放後,亦情願轉至新加坡,內地客是否會持續在港置業,實在令人懷疑。

同一時間,作為最大全球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發表調查發現,指未來三年約有10%至15%內地旅客表示將減少在港消費,轉到海南或澳門購買奢侈品,或透過「代購」買化妝品和保健品等。麥肯錫分析,結果顯示香港或失去作為購物、金融服務和醫療中心的優勢。

值得留意是,儘管因中港恢復通關和疫情消退等因素而反彈,出現了所謂樓巿復甦,而且今回利好消息遠多於去年,但成交量卻未能回復甚至升破去年4月時水平,反映小陽春未必持久。

內地經濟未出現「報復式反彈」,香港靠內地復甦期望恐落空

那邊廂,中國經濟未有出現外界預計的「報復式反彈」,一、二月合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僅增3.5%,雖是自去年10月以來首現正增長,但只僅符合預期,反映疫情過後消費情緒未見顯著改善,部分領先指標如汽車銷售更大跌9.4%。

而且去年以來一直疲弱的出口亦對工業生產造成影響,首兩個月工業生產增2.4%,差過市場預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工業生產單計2月僅按月微增0.12%,顯示出口非常疲弱,亦解釋了新一任政府為何只設定全年經濟增長約5%的保守目標。

更重要是城鎮調查失業率,從12月的5.5%升至5.6%,青年失業率更自12月的16.7%增至18.1%,恐怕實際情況只會比官方數據更嚴峻,日後可能會成為內地不穩的「計時炸彈」。

香港官員由特首李家超至財爺陳茂波,過去幾個月不斷強調香港可以依靠內地通關,能夠出現「追趕式」增長,甚至估計全年GDP最樂觀可達5.5%,同時調高未來四年的中期經濟增長預測至回歸以來最高水平。但隨著內地經濟因內部因素及地緣政治衝突,可能令經濟失速甚至要處理龐大的失業大軍,實在有需要開始擔心香港依賴通關令經濟復常可能最終事與願違,近日樓市「大陽春」可能只是一個幻象,樓市「逃生門」恐怕會提早關上。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