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香港打工仔的強積金會否被暗渡陳倉,用作「報國」?

2022.06.06
【財經拆局】香港打工仔的強積金會否被暗渡陳倉,用作「報國」?
粵語組製圖

一般香港打工仔對自己的MPF普遍並不關心,一來是要年屆退休才可以動用,而且金額往往有限,但這種愛理不理的態度,隨時成為當權者轉移香港人儲備的一個手段,以開拓新投資渠道名義,甚至日後強制轉換成「年金」,「暗渡陳倉」,調往內地填補資金缺口。

先回顧一下強積金的表現:研究機構「積金評級」上月底發布,本港強積金總資產已連續五個月下跌,估計今年以來強積金累計投資虧損約1570億元,今年以來每人累計虧損超過34200元,等於平均損手兩個月薪金。

MPF投資表現遜色還可以歸咎資本市場表現不濟,但立法會上周正式通過決議案,將中央政府、人民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列為「獲豁免當局」,意味正式批准強積金投資上述機構所發行的債券,此舉恐怕是暗藏將香港人退休資本,作為填補國家資金缺口。

有關MPF修訂,源於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批准「強積金成份基金」可將最多30%的資金投資於當局單次發行的債券。

截至今年3月底,強積金總資產約1.12萬億元,按此推算,如果投資內地許可債券達到上限的三成,就相當於總額3360億港元。

按全港有460萬名強積金成員計算,這三千三百多億元投資,攤分每名打工仔身上,每人就要「孭數」73000元。

當局強調,中央及政策性銀行債券相對穩健,風險較低,收益率亦高於歐美同類債券,新投資渠道將會有助提升歷年被咎病回報偏低的強積金表現。

事實是否如此?

我會統稱中央政府、人行、農發行、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為「官債」,國債及人行發行債券就不需多解釋,至於三大政策性銀行為何同屬「官債」?

政策性銀行是指由中央政府創立,以貫徹政府的經濟政策為目標,在特定領域開展金融業務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專業性金融機構,專門為貫徹、配合政府社會經濟政策或意圖,從事政策性融資活動。

簡單來說,「官債」就是要執行國家任務。

1994年中國政府設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均直屬國務院領導,正是今次MPF可以投資的三大政策性銀行。

撇除匯率風險,我認為MPF投資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有三大風險,打工仔決定前必須認識清楚,要避開投資相關基金:

1. 回報風險:人棄我取?

投資中央政府國債或人行發行債券,風險較低,相信大家都同意,但同時必須認清,這些國債回報也低。

特別是上個月中開始,由於投資者預計美國聯儲局將通過多次加息以對抗通脹,而且中國央行料將在未來幾個月逐步放鬆政策以提振國內經濟,貨幣政策一緊一鬆,令中國國債長期高於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優勢消失了,是十多年來首次出現。

以上周五(3日)的報價,十年中國國債息率只2.81厘,相反美國十年債息就有2.94厘,兩者相差0.13厘,那為何不投資既無匯率風險、違約機會更低的美債?

《華爾街日報》稱,近年來投資於中國債券的境外投資者持續撤資,從今年2月開始,中國債券市場連續三個月出現大規模資金外流。在這三個月內,境外投資者減持了大約30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債券。

此外,國際金融協會在5月7日的報告中指出,預計今年中國大陸資本外流總額,可能會從2021年的1290億美元增至約3000億美元。

因此,回報風險顯而易見,現在三千多億的強積金一旦啟動投資到內地債市,接下的貨分分鐘就是外國投資者拋下逃離中國市場的資產,名正言順變成「人棄我取」。

2. 政策風險:深不見底?

總理李克強上月中召開十萬人幹部大會,已表明今天的中國經濟,因疫情影響比兩年前更嚴峻,甚至強調中央「彈藥」有限,日後地方政府要「靠自己」渡過當前的經濟難關。

近日國務院公布33項穩增長措施,高盛指出,許多部委和地方政府紛紛出台更多刺激措施,尤其是財政方面,當中最觸目,是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支持基建、連同其他措施,一共追加財政刺激措施規模約2萬億元,恐怕令內地財赤情況進一步惡化,深不見底。

當中提及這八千億人民幣的信貸額度支持基建,正是來自三大政策性銀行,如果香港MPF可以投資逾三千億元到三大行發行的債券,豈不是變相協助完成「國家任務」?

3. 違約風險:地方債與政治貪腐

政策性銀行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一樣面臨大量違規貪腐問題,一旦強積金投資到這些銀行債券,如果出事將直接影響打工仔日後的退休生計。

三大政策性銀行其中一大使命,就是透過融資支持國家推行政策,例如「棚戶改造」(類似香港的市區重建),但這些融資項目,往往會被地方政府利用到其他帳目,甚至成為貪腐溫床。

地方債是中國獨有的問題,亦是內地最大計時炸彈,《經濟學人》稱,去年全國數以千計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欠下的債務估計為53萬億人民幣,相當於年度GDP的52%。

2020年前財長劉昆曾提出,政策性金融機構等必須審慎合規經營,嚴禁向地方政府違規提供融資或配合地方政府變相舉債,指的正是日趨嚴重的地方債違規及貪腐問題。

最近,雲南省玉溪市因為佔用抗疫資金而受到特別關注。2020年2月,根據玉溪市政府對疫情防控要求,當地的地方融資平台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5.5億元人民幣,但卻將資金轉借給其他單位,導致新增隱性債務。被查後玉溪市歸還了國開行上述資金。

MPF投資政策性銀行,不能排除日後會遇上類似的違規貪腐問題,本港強積金託管人如何監察?政府及積金局又有否能力或權力要求中央政府介入?最早提出投資「官債」的「基金公會」甚至已經提出,下一步應推動強積金投資範圍將延伸至地方政府債券及基建債券,這些地方債風險恐怕更似是計時炸彈,風險如何管理?

4. 資產轉移:暗渡陳倉?

今天的香港政府,很大機會透過容許MPF投資內地債券,變相將資金轉移至內地。到日後如果特區政府有財政需要,又會否將強積金資本轉移至財政儲備?

去年已經有政府官員提出,可考慮將MPF轉移至「年金」,到去年施政報告更提出會探討鼓勵巿民將強積金轉為「年金」,即原本65歲後可一筆過提取的強積金,改為成每月發放的「長糧」,使上班族失去對呢筆資產的話事權。

這個轉變一旦要強制執行,即一大筆強積金有機會變作政府資產,而退休人士的MPF變相可能用作支撐香港財政儲備的缺口。

要留意是香港政府去年以不承認英國BNO 5+1簽證為理由,不容許已移英的十二萬名港人提取強積金離境,這些人留在香港境內的強積金資本,恐怕在當局一些人眼中,會是一塊肥肉,日後如何設限甚至會否變相轉走資金,會是一個非常需要關注的課題。

-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