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尋找30萬「港漂」的故事

2022.06.27
【財經拆局】尋找30萬「港漂」的故事
粵語組製圖

兩星期前政府公布第二期消費券派發計劃,首次「搬龍門」將有意圖永久離港人士剔出派錢名單,引發不少爭議,但當時我更關心是財爺陳茂波突然提出,將「有條件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香港居民」,亦可取半額即5,000元消費券,當中包括透過不同計劃來港的專才、企業家、升學人士等。

當局解釋,放寬領取資格是吸納社會意見,包括立法會的意見,認為可以適當地將受惠範圍擴闊,因此將資格擴至「暫時未係,但有資格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又指擴闊資格後更多人受惠是「好事」,推動經濟發展,稱類似做法鄰近地方都有。(其實好似澳門同深圳有這樣做,但規模遠不及香港。)

撇除不是永久香港居民卻可以享受公帑派錢,我更有興趣是,當局估計放寬領取資格後,這批俗稱「港漂」的新香港人,當局估算多達30萬至35萬人可以「拎錢」,涉款15億至17億元。

30萬至35萬人口,其實是一個相當龐大數目,比較一下由2020年7月實施《國安法》後至今年三月,香港機場淨移出的人口達32萬,當中包括今年首季已高達14萬。如果按統計處人口普查,由2019年中反修例運動開始計算,到去年底淨移出人數累計亦有25萬人。

我之前亦有撰文,提到兩個重要數字:稅務局今年發出的報稅表數字是247萬份,意味著過去兩年少了30萬份報稅表;而自2019年年中起,香港勞動人口不斷減少,至今只剩376萬人,較2018年流失了超過24萬人。

尋找30萬「港漂」

可見按不同指標,結論都可以推向過去三年,本港移民人數籠統估計約在24萬至30萬之間,當然大家都很容易發現身邊的朋友、家人,這幾年都有很多人移民到英國、加拿大、澳洲及台灣等熱門城市,但說到新流入的「港漂」,大家又會發現身邊有多少人?

假設陳茂波推算的「有條件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是有確實數據支持,有多達30至35萬人口可以補充,其實當他們居住滿七年後取得永久身份證,基本上是完全可以補足這三年間移民外流的人數,難怪政府高官多次都表明,不擔心香港會有人材流失問題,因為新香港人可以要幾多、有幾多。

我奇怪是,香港媒體真的不關心這三十多萬「有條件永久性居民」是從何而來?翻查所有報道,就好像主流媒體毫不關心這個數字,於是我就開始搜查資料,看看這個尋找30萬「港漂」的來源。

com.jpg

「港漂」泛指以入境處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或學生簽證分暫居香港,並未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而獲得香港居留權之內地居民。

翻查過去五年數據,這幾個計劃仍以輸入內地人才及非本地畢業生就業安排(IANG)為主流,分別累計有近6萬人及4.5萬人獲批出資格,至於以影星湯唯作號召的優秀人材入境計劃,過去四年僅有五千多個名額獲批。換言之,五年時間只有約11萬內地居民透過不同計劃來港。

當然不要忘記香港仍是國際城市,今次政府提出30萬有條件永久性居民,不是單單只針對內地人材,去年入境處針對英、美、日本引入的「一般就業政策」,批出數目就有近萬四人,而且他們的薪酬水平,有逾半均是在四萬元月薪以上,有兩成一更超逾八萬元。

總計過去五年多,一般就業政策就批出15萬人來港,是多個計劃之中,獲批名額最多。

將四個計劃獲批人數,加加埋埋過去五年有26萬人,與政府提出的30-35萬人,就比較貼近,不過入境處提供數據當中只計及獲批數目,有幾多人之後已離境,就沒有確實數字。

更值得注意,是至2017年數據,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居港滿7年而獲得香港居留權的人共4927人,而2003至2011年一共批出49021張此類簽證,即僅有一成人「港漂」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人才流失率近9成。

有媒體亦報道,近年內地來港學生數量不斷上升,但超過九成畢業後離港,以2019年入境事務處向內地學生發出的來港就學簽證約三萬零七百宗,較2015年增加六成五。但同時期,留港人數僅微升百分之二,約9,700人。去年內地生留港人數更大跌至6,105人。

這些數據都反映了吸引人材政策相當失敗,其實,挽留人才和學生留港居港不應建基於一張消費券,而是在改善居住環境或獎學金等長遠措施。

這個每人派五千元的半額「消費券」,注定是會浪費十多億納稅人金錢,換來只是中方對陳茂波個人的掌聲。

全面接管?

不過隨著「新香港」局面「由亂入治,由治及興」,新常態已經在社會各個層面湧現,繼警務處取消「在港居住7年或以上」要求,投考者只需為「香港永久居民」後,考評局早前發出的學校通告,證實自2024年開始內地學校可以成為「與考學校」,保薦考生參加考試,內地考生更可留在內地考場應試而不需赴港。

幾乎同一時間醫院管理局提出推行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表示,醫管局醫護流失率急增,需人手彌補空缺,因此擬招募大灣區三甲醫院的醫生,料首批招募5至10名內地醫生來港,而內地醫生來港後的薪金,將與海外來港醫生的薪金看齊。

相信新任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上台後,以他曾擔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的身分,肯定會進一步加快推動本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

2003年沙士過後,「新香港人」開始出現,他們最初都是以經濟行為掛帥:買香港樓、搶香港奶粉、睇香港醫生,內地留學生開始入讀本地大專,香港金融機構開始招聘「海歸派」,隨後是內地大型品牌逐步搶佔香港市場。

我不是要貶低「新香港人」的價值,工作需要我也認識很多有心有能力的新移民,他們不單進取,甚至更有國際視野,而且有內地聯繫,我當時一位同事,就是我認識最有能力的新聞工作者及節目主持。老實說,與本地生比較,的確更容易取得僱主歡心。

不過到了2022年的新香港,「新香港人」已經早已超越經濟層面,在新形勢下開始主導政治架構:撇開最高層的中聯辦港澳辦不說,由新立法會到新局長,他們都開始佔據一席。之後在一些移民流失大量人材的界別,例如教師、醫護、專業人士、金融機構,恐怕都是為日後全面接管香港做好準備。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