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拆局】「巧立名目设「共同投资基金」,将港人储备「送中」

2022.10.24
【财经拆局】「巧立名目设「共同投资基金」,将港人储备「送中」
粤语组制图

今年的《施政报告》重点是「抢人才、抢企业」,但焦点实际就是内地的人才及企业,这才符合特首说的「带来策略性意义」,届时香港人才一方面「换血」,由内地专才补上,而香港人多年来累积的丰厚储备,亦会在支持国家发展的名目下,一步步「送中」。

先谈一下特首的「抢人才」计划,这个「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特首上周三(19日)提出时有两个条件:(一)过去一年年薪超过港币250万元或以上;(二)「以及」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过去五年有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只要符合条件人士就获发为期两年的通行证,并不设人数限额。

po1.jpg

但这两个要求到了劳工及福利局解释政策时,就由「以及」变成了「其一」,即是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获批签证,换言之「250万年薪」要求只是「烟幕」,所谓「百强大学」毕业生才是重点,他们不需年薪要求,只要有足够工作经验就能获得签证。

这么重要的政策制定变化,为何没有公开解释,是刻意隐瞒吗?

试问以今天的香港政治环境及防疫要求,有哪些外国名校毕业生会来香港工作?反观内地已有七间大学打入全球百强大学,当中包括清华、北大、复旦大学及新晋的中山大学,显然这批毕业生对来港发展的兴趣最大,也是符合中央及特区政府「换血」的目标。

至于「抢企业」最抢眼招数,就是由「未来基金」拨款300亿成立新的「共同投资基金」,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更多企业在港发展。

说到这里,要先解释一下「未来基金」的成立背景。

2016年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将前殖民地政府留下的近二千二百亿「土地基金」,拨入新成立的「未来基金」,当时曾俊华为防特首梁振英花光政府储备,刻意定下两条定律:

一、十年不可动用,即不可在二零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提取;
二、若政府要动用「未来基金」,必须获得立法会批准;

但到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接任后,已多次透过行政手段直接动用,变相破除曾俊华为「未来基金」设下「十年不可动用」的铁律:

1. 陈茂波于2020/21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在「未来基金」拨出百分之十的款项,即约220亿元,成立「香港增长组合」,争取合理的风险调整回报。同年又直接抽取部分「未来基金」收益放回财政储备,首年回拨250亿元,难免令坊间产生「造靓盘数」的质疑。

2. 2022/23年度《财政预算案》,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以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宣布对「香港增长组合」的分配增加100亿元,当中50亿元用作成立「大湾区投资基金」,聚焦大湾区一些可惠及香港的项目。

3. 同样在2022/23年度《财政预算案》中,从「未来基金」累积收益中,预留1,000亿元成立专款,配合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4. 最引发外界争议做法,是在2020年6月,香港第一波疫情爆发,为拯救当时陷入财政危机的国泰航空,陈茂波再次瞄准「未来基金」,从帐户中调拨273亿元以投资国泰航空,这是港府首次透过「未来基金」直接注资私人企业,「架空」立法会的行为惹来不少争议。

如果说以上措施是「巧立名目」,到了今年李家超的《施政报告》,就索性不再遮遮掩掩,明目张胆宣布在「未来基金」帐目下宣布成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把近年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220亿元)、「大湾区投资基金」(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50亿元),及新成立的「共同投资基金」(300亿元)归一收纳,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更多企业在港发展。

po2.jpg

按四个基金汇合规模,已经达620亿,占整个「未来基金」2,574亿元(截至六月底),比例已达四分一。

有别于「未来基金」由不同基金管理人合作投资的模式,这个300亿的「共同投资基金」会更主动作直接投资,亦不一定投入创科项目,容许投资的项目属长期及涉及风险。李家超形容,成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属破格决定,最终目标不只是赚钱,也为增加本港整体产业发展及机遇,期望与「抢人才」及「抢企业」政策相辅相成。

有不少评论及报道均将「共同投资基金」与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做比较,但我认为是错了重点。

规模达2.2万亿港元的「淡马锡」,目标是希望能以进取及专业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提高回报壮大国家储备,同时亦透过入股全球领先跨国企业,为新加坡寻找高增长引擎,简言之目标是自己的国家利益。

但新的「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及属下的「共同投资基金」投资重点是甚么?真的是香港利益?陈茂波说拣选投资哪间企业,关键在于该企业能否为本港特定产业发展,带来「策略性意义」。

策略性意义=香港还是国家利益?

我理解香港政府及金管局多年来,内部都有讨论是否参考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将政府财政储备作更多元化投资,但多年来政府内部讨论仍然有三个问题无法解决:

1. 亏损了怎么办?谁人负责?
2. 投资做成的利益冲突如何处理?
3. 不论「未来基金」及财政储备均是支持联系汇率一个重要组成,过分进取会否令外界质疑当局维持联汇决心?

按过去政府及公营机构的投资,又实在令人担心。还记得数码港及迪士尼乐园吗?多年来回报一直偏低。最新例子亦有去年以「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入股新上市,被誉为「中国AI 四小龙」之一的商汤,认购额约3,900万港元,惟该股潜水逾六成,持货不足一年估计损手近2,600万元。

但今年施政报告为这些忧虑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投资企业只需要「带来策略性意义」,就已经符合「抢企业」的精神,更不担心甚么利益冲突问题(看李家超突然「上身」回应法律界林新强的「XY勾结」论就知),哪怕最后是亏损收场亦不重要。这在二十大刚通过习近平一人独尊,不论元老及改革派官员全数被赶下台,香港未来要为国家作出「策略性意义」,显然就是要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这正是今年施政报告另一重大隐藏重点:对接国家战略增强发展动能,包括「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更成立高层次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由行政长官担任组长,三位司长任副组长,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大湾区建设,显然香港的「策略性未来」,就是建基于与内地对接,「共同投资基金」瞄准的就是相关的内地国企及民企,将香港人多年来累积的储备变相「送中」。

因此,加大基建项目发展「北部都会区」对接大湾区建设,就是今年施政报告的主调:施政报告内提到「大湾区」次数有45次;「北部都会区」27次,相反「国际金融中心」只提及五次。

按「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四个基金规模,已达620亿,连同「未来基金」中有1000亿专用于「北部都会区」发展,总额已有1,620亿元,占整个「未来基金」比重达六成三,恐怕不用等「十年大限」,已经掏空了我们的「未来」。

- 颜宝刚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