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評論﹕中國藥用有毒膠囊背後的利益瓜分

兩個月來,世界的目光聚集在中國西南重慶的王立軍及薄熙來、谷開來事件引發的十八大聯想。其實,它是在非民主制度下政治動蕩的一個必然事件。事實上,對於今天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來說,社會潰敗比政治人物翻雲覆雨和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更具有直接的危險性。4月15日中午,中國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中所揭露的藥用膠囊原料來自廢皮革制成的工業明膠就是一例。

0:00 / 0:00

《中國藥典》明文規定:生產藥用膠囊所用的原料明膠至少應達到食用明膠標准。即使按照《食用明膠》的行業標准,也要嚴禁使用制革廠鞣制後的任何工業廢料。但是,央視記者經過8個月調查,掌握了驚人的確鑿證據:河北、江西一些廠商使用又髒又臭的皮革廢料,加上生石灰處理,通過強酸強堿漂白,熬成膠液,再經過濃縮凝膠,干燥粉碎,制成工業明膠,一部分作為工業使用,一部分賣給藥用膠囊企業作為原料。這種工業明膠原料在加工成藥用膠囊前先要進行溶膠,並根據藥廠需求添加各種食用色素進行調色,由於它不干淨,在溶膠調色中還要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鈉”殺菌去污。不僅如此,在浙江新昌縣膠囊廠可見:人員未經消毒,隨意出入生產車間。工人直接用手接觸膠囊。連掉在地上的破損膠囊都被掃起來,同切割下來的膠囊廢料一起回收使用。

浙江省新昌縣儒嶴鎮有膠囊之鄉稱號。幾十家藥用膠囊生產企業,年產膠囊一千億粒左右,約占全國藥用膠囊產量的三分之一。而就是這裡,有一條不可言說,卻公開流通的進貨渠道:那就是以低於正規產品三分之一價格購進上述工業明膠。繼而,這些由廢皮革熬制出來的,重金屬鉻含量超標的膠囊,再被藥廠買去,其中還不乏大藥廠,甚至像通化金馬這樣的上市公司。

《中國藥典》還規定對膠囊實行出廠檢鉻。但是,這樣的法律規定基本是一紙空文。在這些地區以工業明膠為原料的膠囊,往往可以不經出廠檢鉻程序,直接包裝成箱,貼上合格證出廠了。要知道,鉻,是一種毒性很大的重金屬,容易進入人體細胞,對肝、腎等內髒器官和DNA造成損傷,在人體內蓄積具有致癌性並可能誘發基因突變。就這樣,藥品成為毒品。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大量的藥用膠囊原料來自工業明膠的秘密是由記者暗訪揭露出來,而不是藥品監督管理局或其他政府機構?回答這樣的問題,並非那麼難。中國的藥品監督管理局或其他政府機構或者高度官僚化,或者這樣或那樣的卷入到相關的利益鏈條之中,自然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人們還要問,這種情況到底存在了多久,禍及多少人?回答這個問題就困難了。毫無疑義,用工業明膠制造的藥用膠囊絕非是近期發生的,多久,天知道。禍及多少人,也一定是天文數字。想想中國每天有多少病人服用各種膠囊藥你會不寒而栗。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大量的藥用膠囊原料來自工業明膠的局面?答案是中國特有的惡性競爭。多年來,空心膠囊產業規模擴張極快,最終發生產能過剩。競爭越來越取決於成本,而不是質量。生產一噸明膠需要6-7噸骨頭,每噸明膠4-6萬元,一萬粒150元,而用廢皮革生產出來的膠囊一萬粒不到100元。所以,膠囊出廠價差別很大,同種型號的膠囊按一萬粒為單位,價格高的每一萬粒賣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卻只要四五十元。如此大的差價,意味著巨大的利益分享空間。這樣,工業明膠為原料的膠囊更有競爭力,勢必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其低下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利潤,可以為藥廠,以及藥廠背後的藥監局,甚至某些政府部門瓜分。這樣的黑幕是見不得陽光的。就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份報告兩三個小時後,河北那家被曝光的企業突然著了一場大火,銷毀證據。然而,就在大火之前,他們還趕著把用作膠囊原料的工業明膠運了出去。他們選擇將工廠付之一炬,說到底是要保護相關的利益團伙。

需要指出的是,在工業明膠產業中,提供原材料的企業無疑都是民營小企業。它們的生存空間狹小,在毫無監管和保障的市場環境下,哪怕是為了蠅頭小利都不惜鋌而走險。對此,地方政府既縱容又盤剝。現在,大量的藥用膠囊原料來自工業明膠的情況被曝光,在輿論和法律面前,那些企業又會成為替罪羊。至於受害的民眾,只有氣憤和無奈。這就是典型的”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