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夕,籠罩北京的重度霧霾,被二月最後兩天的冷空氣驅散,北京人終於短暫地見到了久違的藍天,但中國的霧霾公害就此緩解了嗎?果然,兩會未落幕,妖霧又重來。日前,日本松下公司宣布,對在華工作的日籍員工發健康津貼,這一先例,估計將會擴大到外國駐華使團。"恐霾症"讓習近平的"中國夢"的成色黯淡而且蒙羞。
前一陣,河北省政府要求各地區管不好廢氣排放,就"提頭來見"。這句來自舊小說和舊戲曲的話,最近在官場很時興。這句話最早鹹魚翻身,是在中央宣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說的,當時他用很重的語氣,要求從嚴監管網絡。當時他說:"管得住就是硬道理","管不好提頭來見"。後來傳達下去,這句話的使用頻率就高起來了。
霾災已經不是華北之害,從春節開始,大半個中國被灰霾籠罩。雖然河北省被認為是重災區,石家莊的環保局長已被撤職。但霾災不是一時一地和一方諸侯的問題,而是中國發展路向的問題。
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有中外專家進言:不能、也不必重蹈西方工業國,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但那時,中國的工業霧霾和水土污染之害,還未明顯暴露出來。不幸集權體系的價值取向是"大國崛起",走的是低人權、低環保、高耗能、拼資源的道路,從中央到地方都抱定GDP崇拜,千條萬條,強國才是硬道理。所以"世界工廠"這頂高帽戴在頭上其樂融融。鋼鐵、水泥、建材、化肥、平板玻璃、鋁、鉛鋅、焦炭、石墨、碳素、石化……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中國都是產量世界第一。比如鋼鐵,中國產能比世界總和還大幾倍,僅河北省唐山地區的粗鋼產量,就足以占據世界第一!
胡溫上台後提出"科學發展觀",未始沒有給江澤民時代糾偏的初衷,但平庸懦弱的胡錦濤和口惠而實不至的溫家寶,非但沒有遏止環境惡化,反而變本加厲。習近平上台之日,北京霧霾鎖城,成了登基賀禮。用習近平的話來說,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貧窮,三不去折騰你們",但輸出全球最多的廢氣。
這裡面,除了經濟路向的硬指標,更有其重無比的政治考量,因為再高決策層的理由,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就不穩定。為了中共一家政權的穩定,全世界都要為此"埋單"!
所謂高增長的中國模式,實際上是威權政府督導的半吊子市場經濟,是低人權、低薪酬、低保障的"國家剝削"發展模式,按說美國的廢氣排放量只比高居世界第一的中國略低,但高消耗低環保的中國GDP單位排放是美國的三倍。而中國這座"世界工廠",占去全球生產力百分之七,美國卻占百分之二十六!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會議,是各國正視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的一次高峰會議,其中歐盟扮演最為積極的角色。而美國在共和黨執政時期,曾拒簽《京都會議協定書》,但在民主黨執政時期,就氣候問題而言,奧巴馬的態度要比小布什來得積極。不幸的是,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充當胡攪蠻纏的攪局者。溫家寶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會上一再翻西方工業國的歷史舊賬,意思就是你們過去把世界污染夠了,我們的廢氣排放還未夠本呢!結果使得峰會無疾而終。
本國利益是得失取捨的首要考量,這本來沒錯,卻要看其價值取向與人類文明大方向是否一致。全球氣候變化事涉人類生存危機,北京的蠻橫立場得罪的並非西方列強,而是整個世界。如果僅僅從"本國利益"的一己之私,西方不妨樂見北京去做惡人,以推卸自家減排責任。但歐盟實在看不過眼,哥本哈根會議才結束,就把二十八國首腦閉門會談的爭端要害公諸於世。
在中國國內"輿論導向"宣傳之下,那些愛國愚民,還以為我方是中流砥柱,如何力抗強權,為發展中國家仗義執言,形像好得不能再好。而在事隔一年的坎昆世界氣候會議上,中方才略作檢討,說去年中國成了眾矢之的,在於未能善用媒體,被人家占據了道德高地雲雲。
從那以後,又是幾年過去了。中國人終於飽受霧霾和各種環境污染的荼毒,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時至今日,就憑威權政府的一句"提頭來見",就能撥開灰霾見青天嗎?(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