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評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高利貸問題(之二)

“溫州模式”,在中國經濟改革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溫州,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知名度極高的城市。所以,2011年發生在溫州的以高利貸為中心的金融危機,受到了中國政府、經濟學家、企業界和海內外媒體的普遍關注,也成了老百姓街頭巷議的話題。如果因此以為高利貸是中國的一個新問題,那就錯了。

0:00 / 0:00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本來就是一個有高利貸傳統的國家。只是在毛澤東的計劃經濟時代,高利貸銷聲匿跡。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民間資本的冒頭,首先是民間資金拆借活動,出現在有民族工商業傳統的江浙一帶,和正式金融體系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這不僅標志著非國有金融資源進入金融體系,也意味著高利貸重新回來。在過去三十余年,全國範圍內,高利貸時隱時現,卻從未消失。

以浙江省為例,自1985年至2011年的26年間,多次發生高利貸風波。

第一次發生在1980年代後半期。自1985年,浙江出現“抬會”風潮。“抬會”的發起人發展會員,聚攏資金,進而變成“會主”。會員可以發展新會員,層層下去形成一個復雜的金字塔式鏈條。資金,交給會員輪流使用,先用的人付利息,後用的人吃進利息。樂清縣,有這樣的抬會上千家,規模不等,最大的抬會達到萬人以上。在溫州的九縣兩區,約有30萬人卷入其中,會款發生額達到12億元之巨。1986年春夏,“抬會”資金鏈斷裂,會主潛逃。地方政府組織了大規模整頓,把幾位知名會主李啟峰、鄭樂芬等判處死刑,直到1992年才基本平息風波。

第二次是1990年代上半期,1993年溫州出現100多家地下錢莊,到1995年上半年,溫州市內18家地下錢莊總資產超過10億元。

第三次是2003年至2007年。2003年,浙江省東南部地區的高利貸規模至少達到3000多億元。蒼南縣爆出著名的“礬山連環會”案,會案涉案總金額超過4億元,會員人數在2000人以上。期間,浙江東陽一位叫吳英的女子,20多歲,以每萬元每日35元、40元、50元不等的高息或每季度分紅30%、60%、80%的高投資回報,聚斂民間資本,結果借貸崩盤,吳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逮捕。

可見,高利貸問題不是新問題,是老問題,是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是政府越整頓、越打壓,越膨脹的問題。那麼,原因在哪兒呢?

只要知道經濟學的ABC,就不難理解。高利貸是民間行為和市場行為,是因為既有資本需求,也有資本供給。

在中國現階段,一方面,廣大農村,中小城市,城鄉結合部,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個體戶,甚至個人,經常發生流動資金短缺或者現金周轉困難,卻幾乎沒有可能得到國家控制的金融機構的貸款;另一方面,存款利息低下,通貨膨脹,民眾為了擺脫“負利率”傷害,寧可將手中資金用於高風險的高利貸。

所以,說到底,中國的高利貸問題集中反映了中國銀行體系和金融改革,特別是利息市場化的滯後。如果不承認這個結論,那就看看北美和歐共體地區,為什麼在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成熟的國家幾乎不存在高利貸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