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评论】中国制造的恶名是如何炼成的


2015.07.16

民主党立法会议员黄碧云在全港不同住宅测试食水品质;在一个两年前入伙的新落成公屋屋苑得来的样本,发现含铅超标。消息一公布之后,全城即时陷入一阵「铅毒恐慌」。

究竟铅有多毒?怎样保护自己?这些问题,我留给专家解答。我感到兴趣的是,爆出「铅毒恐慌」之后,许多香港人第一时间的想法就是:「中国预制件,真的信不过。」

为甚么香港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难怪。毕竟,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国的制造商都是妄顾道德,不理别人死活的奸商。难道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例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又或者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的历史博物馆,都可以见到十四、五世纪的中国陶瓷制品。每次见到这些艺术杰作,都教我慨叹,为何曾几何时,中国是工艺科技最尖端的世界工厂,如今竟然沦落到要背负著劣质有害产品的恶名。宋、明两代的工艺品,不但畅销中东、欧、非,也是当地权贵的财富象征,而这些工艺品,甚至在设计上,也切合目标市场的文化需要;例如出口至穆斯林社会的工艺品,装饰不会有花鸟虫鱼人像等,只会有几何线条的设计,而同期出口到欧洲的,则会有人物写生故事。可想而知,那个时代在这片土地上,文化包容和对市场触感是何等敏锐。

今天的中国,一样是生产大国,甚至有产能过盛之虑,不过,今天中国的经济想维,仍然停留在多快好省的意识形态。说穿了,我会说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祸。毕竟,在计划经济之下,质素无法量度,但产量却可以具体计算,可以向领导交代,所以在计划经济之下,产品一点都不美观,设计也不贴心。

「华而不实不是更经济吗?」将华与实二分对立,是思想的谬误,也是中国人经常犯的错误。美的事物所之以美,是因为有一种不能具体量化的价值在其中。华与实,可以并存,甚至可以说,应该是同一件事的两面。可惜,在扭曲的计划经济思维之下,华与实,被硬生生的切割,结果中国制造,不华亦不实。

「开放改革三十多年,加入世贸也十年有多,难道还不够中国去学吗?」其实,今天的中国,已经在进步中,但它们对美的认知,停留在吸引消费者。由于中国的工业,至今没有长远视野,不会想到十年、廿年之后,世界的消费者怎样看自己的品牌;这一刻能够吸引消费者,赚了一笔,未来的事,未来才担心。

为甚么中国的厂商会有这种短视的思维?说到底,在中共管治下,人无恒产,谁知道自己今天所拥有的,明天还会否是自己的?既然未必能够天长地久,就唯有追求曾几拥有。

保障私产,抗拒官僚的计划经济,才是中国从回世界经济强国之路,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洗脱中国制造等于劣质次货的恶名。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