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专栏】ECFA与经济开放


2014.03.24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简称ECFA,可以被理解为台湾版的CEPA,而所谓的服贸协议,就是ECFA的其中一部份。

当然,香港和台湾的经济、社会状态以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都不一样,开放经济的方向和步伐也不一样。

CEPA当中多数是单方面由大陆向香港开放市场的安排,就算今天被本土右翼恨之入骨的自由行,也是只是大陆当局开放出境的限制;香港作为百年来的自由贸易港,基本上已经没有甚么可以再开放了。

至于台湾,由开始时外交自我孤立,到后来被孤立,对内的经济上,除了壁垒和障碍处处,也习惯了保护主义。事实上,在四小龙当中,台湾和韩国相对地接近日本式的国家经济主义,对外积极出口,但对内则相对自我封闭。至于新加坡和香港,除了因为是城邦的地理和物理限制,相对优势在于商贸,也有英国传统的影响,所以经济无论对内对外,大致上都处于开放的状态。

站在北京立场,见到的现象却很不一样。北京会觉得让香港人、台湾人多点到大陆做生意,利之所在,有助文化融合。另一边厢,让香港和台湾的经济,也吸纳一点大陆过去十多年来累积下来的出口盈馀,是双赢安排,何乐而不为?

北京政府也会觉得,香港和台湾假如没有大陆的开放,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可是,自由市场也好,自由贸易也好,一买一卖,不可以说是谁对谁更有利。香港和台湾的服务和产品,一样也提高了大陆消费者的生活质素。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不用无缘无故的爱恨,而每一句多谢也是在事后额外赠送,希望大家好来好去。然而,仍然洗脱不了极权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的大陆人,物质和人文同样的缺乏,剩下就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无错,大陆人觉得他们在支撑香港和台湾的经济,因为他们的经济观,从来都不是开放、自由和互利的。

或许,不可以太过怪责京官,甚至大陆消费者有这种心态。在香港和台湾,无论是负责谈判和落实执行经济政策的官员,以及反对和大陆有更多贸易交流的民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抱有那种做生意不是你赢就是我输的情意结。要知道,一个社会的文化意识和语言,最终还是会影响到经济和市场的模式。

台湾经济一向都是被规管和有限开放,但是朝野对加入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似乎并不抗拒,甚至有人觉得这是突破围堵的缺口。

反服贸如此激进,甚至连香港也走上这条路,我不知道是否因为两地越接近大陆,就越受他们那一套文化引力而变得封闭排外,还是在我们社会的深层,一直都埋种了某种闭关自守的意识,遇到了合适的政治环境气候,就萌动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划地为牢,小岛和小城,最终只会给十三亿的巨大引力所吞噬和同化。现在能够让香港和台湾保守自有独特性,唯一希望,就是全地球的七十亿人的真正大市场。自由贸易的协议,原则上对资本家和消费者都有利,甚至乎对痛恨资本主义的社会栋梁来讲,世界总是越广阔越好。单是对大陆开放,肯定不及对全世界开放来的有利。将四小龙放在一起,过去十年,香港和台湾的眼中只有大陆,南韩和新加坡却面向全世界,结果有何差异,不说自明。其实香港有制度上的优势,台湾也有文化上的优势,两个地方只要将自己本身已经是世界级的一面拿出来,也坦承接受自己的不足,让世界各地的资本家和专才来弥补缺陷,取长补短。

大陆的影响力越大,香港和台湾就越要争气,勇敢开放地面对世界。(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