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無疑是一個強人。好多新加坡人對他的離去感到婉惜,甚至在香港,我也見到不同年代的人,對這個新加坡國父一樣仰慕。年長一點,就崇拜李光耀的個人能力和道德操守。年輕一代,則希望香港可以出一個像李光耀般的人物,周旋在列強中,為城邦尋找生存空間,不用向北京卑弓屈膝。
有人認為蓋棺定論,公眾人物的功過,在他離世的一天,就可以下判斷。不過,歷史的矛盾在於,任何一件事,一個人,影響力可以延續幾十年,甚至上一個世紀。太早為一個人定功過,難免顯得短視。
時間過得越長,雖然越看得清人和事往後的影響,但是,當多數有親身經營過一個時代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後人可以用來衡量歷史的資料,往往只是片面的第二手訊息,當中難免有篩選和主觀的成份,稍一不慎,後人對歷史的判斷,其實都是被某些前人的觀點左右。
我相信,後世對李光耀的評價不會差到那裡,尤其是在華文世界,像他這種強人,總有一定的仰慕者。就算未來的新加坡出了甚麼變數,後人都會說,假如李光耀仍然在生,就不會出亂子。
歷史唯一不變的教訓,就是歷史沒有如果。人,總有一死;李光耀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吧。一個強人,可以管得了一個國家半世紀,已經了不起。不過,真正的偉大,在於建立出一個合乎道義的社會倫常;至少傳統中國儒家中的三綱五常,就是這種對秩序的渴望。
新加坡長期處於一個高壓的環境,人民卻彷彿習慣了。新加坡人甚至認為,沒有這些箝制,就會禮樂崩壞。事實上,有些對人民生活的瑣碎管制,本來無可無不可。不過,當一個政府連香口珠也可以禁,還有甚麼不可能禁?再進一步,不如連製造和銷售這些產品的公司也監管吧,反正也不是甚麼重要經濟支柱,監管也不會有人反對吧?再下一步,禁止這些產品的廣告吧。禁止這些廣告,對社會知情權沒有太大打擊吧?噢,傳媒少一點收入嗎?不打緊,政府資金多的事。
極權政府不是建立於一天,當中有個過程。最危險的狀態,就是人民寧願放棄自由以換取安逸,因為他們最終兩者都得不到。總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政府不事生產,要來慷他人之慨的種種好處,還不是從社會中揸取回來?只不過,經過千百年的演進,政客和官僚在抽取社會資源的技巧高明了許多,不用腦去思考的人,很易被騙。
此外,新加坡是一個很自由的經濟社會嗎?當一個地方最主要的經濟活動,最大的資金來源是政府,這個地方還稱得上是自由市場嗎?諷刺是,在兩大智庫的自由經濟排行榜,新加坡總是緊隨在香港之後;其實,我一直都很期待有個地方可以最終堂堂正正挑戰新加坡和香港,但只怪其他地區自己不爭氣。
正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我們又不是生在亂世,為甚麼要期待強人的出現?難道嫌世界太過太平?(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