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评论】由货币战争到货币霸权


2014.11.27

自从宋鸿兵将「货币战争」这个词语推销到寻常百姓家,这种阴谋论式包装,就方便了央行在破坏自己所发行的钞票的价值时,有个堂皇的藉口。

货币战争,这个词汇实在传神。毕竟没有国家央行会承认,自己在破坏国家货币的购买力;否则,政治权贵将的容貌贴在钞票上,岂不是自掌嘴巴?

每次国家央行介入市场,例必以捍卫金融市场秩序为由。历史却告诉我们,政府行政措施,政客出口术,无论对托市抑或是打压价格,基本上没有功用。经济里面可以控制的变数少,未知和不可以控制的变数多。

上星期五,人民银行忽然不对称减息,但我不认为这次减息是好消息。正如08年11月宣布四万亿凯恩斯式的振兴经济方案之后,大陆经济运作,在最基础层面,不见得有拨乱反正,反而固定资产投放和房地产泡沫化,资金流向不平衡和浪费等问题,却变得更严重。

归根究底,大陆不断累积贸易盈馀,可是资本市场仍然封闭;没有一个有效的资本分配机制,结果是赚到的钱还是被浪费在没有生产力的资产泡沫上。近年大陆出口增长率放缓,整个依赖出口和累积贸易盈馀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在崩溃。

面对资金枯竭,干预派一样有两路主张。一路主张由央行放水;另一路则主张吸引外来水。

由央行主动放水,多数都是减息,再激进一点,就会由央行买债。有些经济却会在资金流失时,企图以加息来减慢走资。可是,明眼人都见到,一收一放,两套南辕北辙的主场,都声称处理同样问题。当中,肯定有点矛盾犯爻。事实上,历史证明无论央行以那一套政策,总是治标不治本。走资,只是市场对结构性问题的反应,加息减息都不是对症下药,徒劳无功。用人体做例子,发烧,新一代人会用退热贴,老一就辈相信,有病就不要著凉。事实是,发烧只是病征,真正致病另有原因;处理病征,就是治标不治本。

在网上见到有评论批评中国奥地利经济学派,说反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切实际。「当年要是没有伯南克量化宽松,结果会怎样?」他们问。

对不起,历史没有如果,很难讲假如没有量宽和扭曲操作,美国经济复苏会怎样进行;毕竟由07年开始美国楼市爆破,已经过了7年。不过,可以很肯定说,由09至14年,美元的长期弱势,令到不少资金流入新兴国家。原材料和能源出产国,长期受惠于出口价格上升,累积了一笔意外之财。另一些新兴国家,因为货币直接或间接跟美国有一定关联,在货币偏弱的情况下,促生了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

经济周期由一个市场传导到另一个市场,由一个地区传导到另一个地区,最大的因素在于货币汇率的相对强弱。货币强的地方,资产价格就会受压。相反,货币弱,资产价格就会升。这是经济的常识,但经常被忽略。

美元转势,这些国家的央行怎样对应也没有用,因为主导权从来都不在这些国家的手上。可能,在货币战争以外,货币霸权的词语,将会更深入民心。(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