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終結,只是開始。」傳統形而上學,「終」和「始」總是成雙成對。
金鐘清場,有人說是開始的終結,也有人說是終結的開始,現在每個人最想知道是,下一個階段,香港的社會民情會是怎樣。
「醒覺」這個詞語,可能是雨傘運動最關鍵的詞語。可是,究竟眾人從甚麼醒來,又覺了甚麼?
有份參與的,不少是年青人。過往十年八載,香港的年青人不是沒有政治立場。可是,從我的接觸和觀察,雨傘運動後的轉移,我相信是年青人不再認為自己無能為力;用上左派的說法,年青人從今起,被empowered,賦權了。
可是,轉變的,不止於年青人。保守的,也就是所謂的藍絲帶,其實也變了。我不敢說完全是因為雨傘運動,令到一班本來不問社會問題的保守香港人,忽然關心時事。但我感覺是,這群人,可能很快便回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但他們心目中,也對社會失望。
雨傘運動後,有人說,真正的輸家是泛民,但我覺得,真正的輸家,是香港。
有人說,香港人為何不在英國人時代爭取民主。對不起,這種說法,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
戰後的香港,其實一直都亂。大陸解放,第一批來香港避難的,就是國民黨的遺民。之後,共產黨因人禍失治,第二批來香港的,就是這批帶有斯德歌爾摩症候群的共產難民。這兩批人,一直都在打,六七年暴動前的香港,一直都很政治、很分裂。直到七十年代,才算好一點。
有理由相信,梁特首和他的師爺班子,就是憑記憶中的這一段,想到要嘉年華式的搞香港節。歷史的事實是,七十年代香港社運仍然有民族主義,以及各種主題的抗爭,一樣有警察和學生的衝突。到八十年代,有前途危機,又有核電廠爭議;香港其實一直都亂,就在84年,旺角也發生過暴動。
反而到九十年代,出乎意料是最少街頭政治的日子。當時,香港人每遇到社會問題,第一時間,就是想到要向議員求助。
從前的香港被形容成政治冷感,有違歷史客觀事實。
回歸後,特區的庸夫又中式陰謀論精神病發,將代議政制廢武功。「英國人留下的計時炸彈」這個說法是不盡不實。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英國人是見到管治危機,才進行代議政制改革;最初是市政局,然後再設立區議會,最後就是在立法局引入直選。
由零三年起,街頭政治又再抬頭。從這個軌跡看來,英國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香港推展代議政制發展,原來對這個城市最後廿年的和諧穩定有一定作用。民族狂熱份子,只知道迷信陰謀論,以為洋人亡我中華之心不死,卻從來都不反省,自己如何一手摧毀一個繁華都市的基礎。幾乎所有殖民地去殖獨立之後,都會被土著執政的混亂,令各方面的水平倒退幾十年,只是想不到,香港亦淪落至此。
醒覺,是香港人明白到,政治是任何社會中都逃避不了的事實。這個城市的政制,以為可以用行政取代政治,錯得離譜,結果,不堪想像。(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