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近日披露的機密報告顯示,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借助抗疫大搞政治,意圖令去年區議會選舉中大敗的親北京集團,在九月立法會選舉中反敗為勝,繼續控制立法機關。但事機不密,洩露風聲之後正好提醒香港人要抗疫不忘抗爭,必須寸土必爭,爭取立法會過半議席。
新春伊始,特區及北京當局都未有釋出善意。疫症當前,理該抗疫為先,但當權者仍以警暴、統戰、宣傳三招打擊及孤立抗爭者,香港人捍衛人權及維護自治,只有自求多福,除了街頭抗爭,不少人正從多方面加強民間力量,在逆境中點燃希望。
其中九月立法會選舉顯然是重中之重。選舉首先是又一次變相公投,只要維持去年區議會選舉的結果,即逆權運動候選人得票率接近六成,就會如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一樣,取得國際社會認可,也理所當然代表香港人的主流意見,歐美國家亦出師有名,給予支持、聲援以至協助。不過,經過區議會挫敗,中聯辦今次定以千方百計收復失地,香港人要保持熱度,再接再厲,才能再次向世界顯示我們珍重人權、自由,選擇尊嚴、自主的決心。
當然更理想是可以取得立法會過半議席,有效制衡特區當局。不過立法會議席僅一半由一人一票選舉產生,另一半來自功能組別選舉。後者又分三部分,一是由九個專業界別以一人一票選出代表,二是區議會代表六席,五席由區議員提名再由全港選民(專業界別選民除外)選出,另一名由區議員互選產生;三是餘下二十席,由不同界別合資格機構的代表投票選出。目前九個專業組別已有七個議席由民主派成員出任,餘下工程界和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兩席,若都落入民主派手上,將有莫大的象徵意義,代表全港所有專業人士都一致向警暴說不、向北京說不。
不過,即使樂觀估計,民主派可在九月立法會選舉取得三十三個席位(直選二十席、區議會四席、專業團體代表全取九席),但能否過半,要視乎能否突破,從其他功能組別中拿到起碼三個席位。一直以來,建制派最堅固的陣地始終是功能組別中的商界及勞工界議席,這大約二十個席位向來是他們的囊中物。即使今年九月民主派有意打破宿命,也只會向其中四個席位入手(飲食界、批發及零售界、進出口界、體育/演藝/文化界),但難言勝算。
大家既然有破局的鬥志,大可發揮想像力,大量成立工會,發揮團結力量,為自己也為社會利益抗爭(如醫管局員工陣線),二來打破建制工會的壟斷局面,並全取工會代表的三個立法會議席。按現行規定,任何行業及機構,只須七個僱員即可成立工會,以教育界為例,正如我曾經指出*,現時幼稚園、小學、中學接近二千間,教協若能穿針引綫,教師工會定可遍地開花,到時不但有助保障教師職業,其數目更遠遠蓋過工聯會控制的工會。
再者,區議會民主派議員近四百位,亦有利組成大量工會。大批議員聘用大量人手,他們可以不同地域名義(選區、地區、港九新界以至全港)、不同工種(議員助理、研究員、社區聯絡員、特別活動統籌員等等),這些不同元素互相配搭之下,隨時可衍生二、三百個名副其實的工會組織,屆時由工會推選的三個立法會議席便不難一夜變色,為逆權人士所囊括。
多年來,工聯會劣迹斑斑,以北京馬首是瞻,反對真普選、支持國家安全立法。在勞工議題上,贊成凍結及廢除集體談判權、支持男士侍產假由七天減為三天、爭取標準工時臨陣退縮,加上在工運表現飄忽,如2013年碼頭工潮便不見踪影,不時被人批評出賣工人利益。因此有獨立工會取而代之,除有助推進民主化,亦有利爭取勞工權益。
其實無論如何,民主派若能在立法會成功取得過半議席固然可喜,如此一來立法會將有力制衡政府,但即使今次失敗,亦通過試誤檢討策略得失,分析民眾、專業界、商界的力量對比和虛實所在,從而反思方法和策略,然後捲土重來。若全力以赴也無法過半,正好讓國際社會清楚看到,現行政制如何違反公義,讓少數人主宰社會的資源分配以至整體走向。
眼下香港沒有金光大道,只有不怕登攀,總有望走出康莊大道。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