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北京轉策略 港人更須團結

0:00 / 0:00

一個轉身,中央改變對旺角騷亂的定性,由激進分離組織策動的暴亂,變成青年不滿現狀的宣洩行為,真是難為了一犬吠日、百犬吠聲的建制派。他們突然之間落後於形勢,但也只能怪自己跟車太貼。

中央態度軟化,絕不代表政策轉變,放棄"一國兩制白皮書"北京以我為主的強硬路線,而只是審時度勢,策略轉移,以應對新局面。二月底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之中,六分一選民支持代表激進本土路線的梁天琦,既預示本土派代表大可能在九月大選後晉身議會,也代表本土派的路線和手法不乏民眾基礎,已成為香港政治光譜的一部份。

中央面對的不再是個別激進組織和個人,而是香港六分一人口的強烈反共意識,若繼續如香港特首梁振英般自行其是,把他們視為死敵,只會挑起更大的衝突,也只會讓更多人不值他非友即敵的鬥爭思維,轉而同情甚至支持本土派。

更嚴重的是,當本土思潮是香港新一代的身份認同,而中央與特首卻視其為頭號敵人的話,他們勢必失去整整一代年青人的支持。目前15至24歲年青人口只佔成年人口(15至64歲)不到兩成,但根據政府推算,又假設北京以君臨天下的態度管治香港,而本土派思潮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二十年後,成年人中六成人反共抗共,三十年後更高達八成,到時二○四七年臨近,香港即使獨立不來,但中港分隔已經成為共識,北京盡失民心,局面亦難以收拾。

更何況本土派的領導者不再是"叫人勇武抗爭、自己保留實力"或者誇誇其談不著邊際的奇人異士,而是身先士卒一往無餘,更有表明抗爭無底線,不畏犧牲以明志向之輩。當中不乏洞悉力高、論述力強,官方的嚴辭厲色,敵我分明,在他們來說,更引證了中港分隔不是一個選項,而是唯一選項。

因此,北京調較策略,勢所必然。短期內,北京會顯示與梁振英有所區別,甚至傳出梁振英連任無望,讓建制派政黨可以放心批評政府,提高他們的公信力,以應付九月立法會大選。另一方面是製造和緩氣氛,目的不是令激進派回心轉意,而是穩定民心,也希望部分泛民抱持幻想,相信中央真的要"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以避免他們快速全面投入激進民主派的行列。

不過,態度放鬆不等於改轅易轍,回到"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正軌。北京改變策略,不外是權宜之計,為選舉作準備。九月大選過後,建制以外各個政治派別若內鬨或協調不順,而讓建制派讓漁人得利,取得直選的多數議席,立法會必定更改議事程序,泛民議員將無布可拉,立法會便淪為政府的橡皮圖章。到時政府大可予取予攜,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水到渠成,然後依法治港,一切緩和措施亦會到此為止,然後再改變策略,找梁振英連任,實行鐵腕管治,港人也沒奈何。

換言之,建制派於立法會取得直選過半議席的話,政府橡皮圖章在手,大可運用惡法打壓官方心目中的分離主義份子,以至一切反對派,而只有當他們混水摸魚不成,北京才會重整政策,定出較平和的方法去平伏民怨。

因此,儘管中央現在迫於形勢而態度上稍作忍讓,但絕不能掉以輕心,切勿再對理性溫和的議會道路抱有幻想,也不要誤會單憑街頭勇武便能迫使北京退讓。相反,香港民主前路曲折漫長,必須議會內外通力合作,也要本土泛民各司其職,結成最大的民間力量,才能迎抗歪風,維護核心的價值,追求我們的命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