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28年,八九民運雖然日漸遠去,這段歷史對當下的香港依然別具意義。
"一國兩制"已到了20周年的關口,北京對香港的不耐煩已經一再宣諸於口。由2014年頒布的白皮書到近日政治局常委張德江的長篇發言,北京都重複又重複在說,香港沒有三權分立和制衡,一切該由行政主導,而行政機關的權力全來自北京。
換言之,從北京看來,簡單說,既然它對特區政府的人士任命和政策措施有實質的決定權,就是握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也既然北京認為它對香港可以為所欲為,什麼國家安全立法,特區政府只能按照它的意思全盤照搬,沒有置喙的餘地。
面對泰山壓卵的氣派,大家不妨回到香港民主運動的原點——八九民運的港人群眾運動,再思索香港的前途。在此之前,香港的民主運動不外是書生議政加壓力團體政治,在欠缺龐大的群眾壓力下,八八直選的訴求無疾而終,直選亦推行無期。直至89年4月中旬以來,北京學生運動持續發展,以無畏精神挑戰權威,觸動全港心靈,港人繼而以不同方法支援學生運動,而一次又一次的過百萬人示威遊行,滙成史無前例的龐大群眾壓力,頂着北京對香港的嚴辭責罵之餘,也把民主運動轉向群眾運動的新階段,而首次直選亦隨即鎖定於1991年推行。
香港當時的磅礡氣勢不但來自人多勢眾,更在於高踞道德高地,以公義的呼聲戮破執政者的謊言。港人堅持的是,以和平手段去爭取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落實中國憲法的莊嚴承諾,可謂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官方連篇累牘,反控北京學運有幕後黑手和外國勢力陰謀叛亂,甚至不惜以武力大量殺害解放軍,但這些論說除了穿鑿附會查無實據,實際上無異於從原則上確立八九民運的正當性,因為民運既不是陰謀,那只能是要求國家貫徹自己對人民的種種承諾。
當年香港人超大規模的政治覺醒和對道義的無畏執着,與北京屠殺人民的殘酷不仁和橫蠻霸道,是文明和黑暗的鮮明對照,既塑造八九以後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政治身份,也標示出我們追求普世價值的強烈訴求。
到今日,北京高舉一國的大旗,以主權安全為名,擺明棒打香港的自治和自由。面對打壓,我們可否撐住,作出最有力的抗衡,以護衛“一國兩制”,視乎我們有多大能量,辯護本港核心價值,從而守住道德高地,鞏固政治身份,團結民間社會。
當然,抵禦烈風絕非易事,但八九民運之中港人所展現的政治能量和道義勇氣,足見抗衡強權完全可能。雖然歷史不輕易重複,但我們需要認真對待香港人這段政治啟蒙經驗和參與歷史,這段港人認知其身份與內地差異從而要求兩制保持距離的歷史,才能借古知今,同時把這份歷史的熱度傳承下去。也只有這樣,香港不單在歷史上有光輝的一瞬,更可以從那年開始,構成了與別不同的社群,一個有其獨特歷史身份的政治社群。
反觀眼下不少大專學界組織表示不再悼念六四,其實沒什麼大不了,只顯示他們毫無好奇和同理心去理解上一代的投入和感受。但若說學界立足香港,只可關注香港事和本地抗爭,因此八九民運可以置諸腦後,則從上可知,這想法若非與事實不符,起碼也是目光短淺、想像貧乏。單憑這份硬要切斷上代香港人歷史的政治知覺,便說能找到香港前途的鎖匙,未免是妙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