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解決房屋問題,有勞中聯辦展示底線思維

2022.06.30
【杜耀明評論】解決房屋問題,有勞中聯辦展示底線思維
粵語組製圖

香港回歸中國二十五周年,號稱第二次回歸,代表香港在北京的全面掌握之中重新起步,踏上新里程,但全面的管治權也代表全面的政治責任,他日香港有何成就或差池,誰領導香港誰就要負上全責。

按照官方說法,隨住《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先後實施,香港已經「由亂入治」,並正「由治及興」。有些親北京政客更明言,民主派代表只會在議會內外阻礙政府施政,如今都給全部掃光,換上政治取向近乎清一色的所謂議會代表,都以支持當局施政為己任,加上國安法的護翼,政府必可大展拳腳,全力發展經濟,並且改善民生。

「愛國者」的政治亢奮未免不切實際。香港素來行政主導,政府主宰施政議程,立法會難以置喙,因為議員的提案權有嚴密限制,涉及財政開支的議案需要政府同意才能提出,加上民主派在立法會只佔少數,而且議案需要直選及功能組別兩組議員分別有過半數支持,才能通過議案,成功機會微乎其微。只有當民主派議員與民間社會緊密配合,形成強大的反對聲音和群眾運動,才能制止不得民心的政府措施(「送中」修例),否則耗費龐大公帑如高鐵工程,即使公眾視之為大白象工程(已停運逾兩年),即使民主派在議會如何拖延,也阻不了政府如期施工。

再看土地供應不足。剛卸任的特首林鄭月娥,由發展局長升至政務司長再出任特首,官越做越大,一直有權有責處理房地供應問題,但十五年來,私樓越賣越貴,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最後土地問題解決不了,竟然來個畫餅充飢,提出需時二、三十年完成、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來充撐場面。無疑,土地和房屋問題非常複雜,但把民主派視為罪魁禍首,來原諒自己的施政失敗,不是大話,也是笑話。

當然,老實面對問題的話,也許更難堪。特區當局首先要克服私利的誘惑,因為除了問責官員(上屆為例)絕大部分都擁有本地物業(一至六個單位),權力核心組織行政會議成員當中,坐擁四百塊土地以上的地主起碼兩名,持有過十間物業者也不下四人,增加房地供應,將房價降至中產者的購買力之內,無異於大幅削減自己的資產價值。根據政府去年公布的數字,千禧年代頭五年投入勞工市場的大學生,十五年來,人工升幅兩倍,但翻查同期住宅物業升幅,則高達五倍。換言之,樓市要跌六成,其升幅才能與人工的增長幅度看齊。

再者,即使高官可以克服私欲,樓價大幅下滑直接等同蒸發大量政府收入和民間資產。據估計,有物業人士起碼佔人口兩成(150萬人左右),樓價即使貶值三成,除了過百萬人財富蒸發,近年入市者大部分都會淪為負資產,到時將重蹈董建華覆轍,不僅有產者民怨沸騰,更導致經濟危機。

同時,過去三年賣地收入佔政府收入大約16%至24% (22-23年估計是16.8% ),加上每年的物業交易總額(去年超過9000億元)可以比庫房總收入為高,也可替政府帶來可觀的附帶收入(如地產發展商及代理物業公司利得稅、印花稅等),因此政府若要彌補因物業跌價而導致收入下降,只有薄利多銷,推出更多土地,發售更多公營房屋,但結果只會進一步推低房地價。

不過,政府未走到這一步,相信已遭到勸阻。本港地產商回歸以來,不僅本業穩固,更向其他行業擴展,成為財雄勢大的財閥之餘,其利益更得到現行政制的保障。在負責選出特首和超過四成立法會議席的選舉委員會之中,他們加上盟友佔有不少席位,至今五位特首,除了梁振英,都得到四大地產商出面支持,加上他們有上達北京高層的游說渠道,特區當局如何不損害地產商利益又可以解決房屋問題,相信是近乎哥德巴赫猜想的難題。

當然,中共領導之下,只要在港最高權威機構中聯辦拿出迎難而上的底線思維,香港房屋問題當可迎刃而解。不過,據調查所得,中聯辦是香港地產的好友,至2019年2月底,在港擁有757個物業,當時總值約34億元,因此能否用口說說「由治及興」之餘,更能不怕犧牲自身經濟利益,下令特區當局以霹靂手段徹底改變現行房地產格局,讓香港人得以安居樂業,的確值得北京多加垂注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