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港人治港」新品種:愛國港人以幹部思想治港?

0:00 / 0:00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近日會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表明有四點要求,其中香港要更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如果意思是以大陸施政模式治港,治港方針就十分簡單,不外是政治收緊再收緊,發揮維穩的功能,同時經濟規劃再規劃,加強政府的作用。

其實特區政府早已歸心,不斷朝集權的方向走。政治上,林鄭政權盡心盡力,取消劉小麗參選資格,甚至她表明效忠《基本法》,選舉主任單憑感覺,不提證據也不讓她辯白,總之要拉她落馬。又如踢走香港外國記者協會副主席馬凱,不怕國際傳媒炮轟,也不惜損害國際聲名,以報馬凱堅持*主辦「港獨」論壇的一箭之仇,並起殺雞儆猴之效。

由此足見,執政者用盡現有法律權力,甚至有可能超出權限而被當事人司法覆核,也在所不計,以杜絕政治不正確的聲音。

在政治體制上,小圈子推選行政長官確保北京可欽定人選,而保護小圈子利益的功能組別代表佔立法會一半議席,加上比例代表制的直選制度,讓社會上少數人的代表佔去議會的多數議席,成為替政府保駕護航的保皇力量。

更可惡是,特區政府在人大常委釋法的護翼下,以宣誓就職不符要求為由,取消了多位民主派議員的當選資格,使民主派議員佔地區直選議席由多數變成少數,從而輕易改變議事規程,令議員對政府施政的質疑受到諸多限制,政府自此予取予攜,財政撥款、法律制訂一一通行無阻,立法會已淪為橡皮圖章。

經濟治理方面,中國模式是做大國民生產總值,其中大搞基礎建設更是指定動作,有時明知是政績工程亦在所不計。

特區政府其實早已有樣學樣,由港珠澳大橋到高鐵,都是高估需求、低估成本的大白象工程。到了林鄭,不但不甘後人,更是變本加厲,提出更大規模的跨年代計劃。上月她宣布填海造地1700公頃,不顧氣候變化,不計成本效益,也欠缺具體規劃,不作財政預算,亦不作公眾諮詢,便一錘定音,倉促上馬,深得大陸式治理的精粹。

儘管過去一個月來,政府及親政府團體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宣傳,出動天皇巨星劉德華為政府填海站台也於事無補,支持率仍然停留在四成以下,反對者近一半,而支持以其他方式開發土地,如收回棕地、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等,則繼續高企不下,達到七成左右。

可以說,四成人支持填海已是十分難得,原因簡單不過:一是填海只流於空洞的口號,它對市民有何好處,根本無法說明,與港英當年新機場十大核心工程計劃不可同日而語。二是政府沒有解釋何以不先行發展棕地和高爾夫球場,日後又如何,是否一切保持現狀,還是另有所圖,亦欠缺一個說法。總之,政府眼中,填海計劃要麼支持,要麼反對,政府重視的是宣傳,不是說理。

空洞無物的內容,加上賤視民意的態度,填海注定是不受歡迎的計劃。但她要硬闖又如何?民望民心都不見得重要,林鄭只要繼續保住北京對她的信任,就能取得建制勢力在議會內外的支持,到時要法律有法律,要公帑有公帑,當然還有對林鄭不會哼半聲不是的警隊支持,政權緊握手中,大家莫奈之何,這豈非正正是大陸式治理的實踐嗎?

林鄭雖然在政治和經濟都逐步大陸化,但習近平看來還不滿意,所以才要求她更「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

眼下中國的治理實踐,是政治上徹底消除異見,鞏固思想控制,經濟上加強國家監督企業,增加中央對經濟的操縱力量。因此,林鄭進一步大陸化還大有空間,而且內容已經寫在牆上。一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以言入罪,幫助國家打擊政治異己;二是大可罔顧民意,大灑金錢於填海造地,向國企年年進貢大量工程費用;三是全面運用立法會權力,一面放水,基建工程源源不絕,一面嚴刑峻法,加強管制民間社會。

這些惡夢若不幸成真,林鄭所謂進一步參加國家治理實踐,就是以大陸管治手法處理香港內政,「港人治港」又演變為愛國港人以幹部思想治港,過去一國下兩制並存的香港,不變形不走樣才怪。在此歷史關頭,林鄭還是如常樂意接受中央發給的任務呢?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指香港外國記者會在8月邀請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在午餐會上發表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