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评论】特区政府正把立法会选举变成公投?

2021.11.18
【杜耀明评论】特区政府正把立法会选举变成公投?
粤语组制图

香港立法会选举竞争气氛淡薄,亲北京政客之识时务者,都努力为选举降低调子,纷纷预测投票率将大不如前,大大有别于特区官员的不顾后果,继续渲染选举是「爱国者」参政的渠道,也是「完善」了香港政治体制,有意无意将选举推向公投的边缘。

截止报名后,官方及亲中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选举充满竞争,因为没人可以自动当选,但细看提名数字,又是另一番景象。今届共有一百五十四人参选,竞逐九十个议席,平均是1.7人争一席,低于五年前一百四十八人候选名单(直选及超级区议会皆以候选名单计)争七十个席位,大概是二争一的格局,单从数字看,便显得上届选举较今次激烈。

当然,跟一般人有关的始终只是直选。因为功能组别只涉及个别专业,部份更限于寥寥可数的界别组织,而选举委员会虽然有四十席,却只有五十一名候选人,当选机会接近八成,加上谁胜谁负全由一千五百人的选委会决定,全属小圈子作业,选委无须向所属界别交代投票决定,候选人也没必要向公众交代政纲,能否引起公众对选举的兴趣和认同,是直选参选者的责任,跟他们无关。

很可惜,今年直选的参选人数和质素比上届都有不如。直选席位数目由三十减至二十,参选人数亦由上届八十四张名单减至三十五人,当选率由35%大增至57%,加上双议席单票制,个别政党候选人可稳取一席,难免削弱支持者的投入感。再者,过去以团队形式参选,台前人物众多(八十四张名单共二百一十三名候选人),当中有不少地方领袖,有助于在区内推广选举,加上超级区议会需要全港动员,可以与地区直选互相配合,进一步引发市民的支持和投入。

地区直选参选人的质素同样不能忽略。据报道指出,两年前区议会选举的亲政府落败者,有三十三位今年卷土重来,更有不少参加直选。败部复活或者勇气可嘉,但若论政治号召力,肯定有欠斤两。另一方面,十一名获准入闸的非建制候选人当中,四人是民主派区议员,但他们参选仅代表个人突围,并不代表民主派参与选举,也不会有民主派知名人士支持,单打独斗下,难望取得民主派的大量选票。

其馀的,大多不是寂寂无名、立场不清的中间派人物,就是早被民主派支持者唾弃的过气政客。

他们的共通点是支持率偏低,例如其中一个中间派政团在上届选举只取得5%选票,而另两名过气政客,一位在两年前区议会选举得票7%,另一位在三年前立法会补选得票1.5%。他们今次出选,确实成功挽救直选,避免沦为二十四人争二十席的死寂局面,但若说他们可接收六成民主派选民的选票,引发大家以行动支持「完善」后的选举制度,未免是异想天开。

这样的选举,这样的人选,投票率不问可知。连亲北京政客如曾钰成、谭耀宗、刘兆佳之流亦感不妙,先后表示投票率不会高也不必高。他们今次不是忠诚废物,懂得降低期望,因为事实摆在眼前,直选欠缺竞争,候选人也缺乏政治魅力,选举又怎能牵动人心,加上过去一年移民者以十万计,不要说两年前那一百八十万民主派选民还剩多少有兴趣投票,甚至亲政府选民也可能失去迫切感。

其实投票率低,政府固然难辞其咎,但切忌胡乱动员,将不支持新选举制度的选民大量引发出来投票。「完善」选举制度推行以来,北京视之为香港由乱转治的关键措施,跟《港区国安法》一脉相承,是二次回归的地标,也是「港人治港」走向「爱国者治港」的必经之路。

不过如此述说下去,多少人参与「完善」后的选举投票,自然被视为香港人有多信任「爱国者治港」,又多么支持二次回归的指标。这样的论述在读者不多的亲中报刊说说无妨,但特区众官员鹦鹉学舌,将投票赋予特别政治含意的话,一场立法会选举也就变质,成为对选举制度以至执政者的信任投票。

观乎最新民意调查结果,58%受访者认为新选举度不公平,只有28%认为公平。特区政府是时候面对现实,立即放轻脚步,及早贬低选举的政治意义,否则守株待兔的话,到时只会后悔莫及。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