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球迷狂噓國歌事小 中港矛盾難解事大

0:00 / 0:00

普天同慶,香港又一次迫和中國,令國家隊進軍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足球決賽周的夢想,近乎幻滅。

不過,隸屬《人民日報》的《環球時報》馬上發表評論,對國家隊恨鐵不成鋼之餘,更指責部份香港球迷"噓國歌"、高舉表示噓聲的"BOO"牌。該報又要求國際足協就這些"惡劣表現",懲罰香港足總。

《環球時報》的論調其實見怪不怪,不值一哂。奇怪是,香港一些主流媒體如《明報》的社評,竟然跟着音樂起舞,以謹小慎微的語氣告誡球迷,不該向國歌報以噓聲,或以某些動作表示政治態度,因為這樣做既無助於推動香港足球運動,政治上反而使北京誤解。

這種言論除了可以討好北京,只顯示評論者對足球運動的無知,對香港政治的誤讀。足球運動是公平競技,但球迷之為球迷,不是單看球技,或是以球技高低決定是否擁護某隊球隊。支持球隊其實是身份認同,認同的便全程投入,全力支持球隊。看看英國的職業甚至業餘球隊,不僅鼎鼎大名的曼聯和利物浦支持者眾,其他大小球隊,亦不乏擁躉,只因為某些球隊陪伴他們成長,不論耳濡目染或情有獨鐘,球隊的榮辱就代表他們個人的得失,所以特別上心。

既然有感情投入,比賽前後就難免同仇敵愾,特別當自己主場作賽,又怎能默不作聲,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呢?主場之利,就是贏在聲勢,噓聲掌聲吶喊聲都是表示情意的形式。斯文淡定、隔岸觀火,不是球迷的典範,而是球迷的笑柄。關鍵在於,噓聲掌聲以至其他表達形式,是否抵觸了言論自由的底線,嚴重侵犯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衛生和道德,又或者損害他人的名譽和權利呢?

顯然,香港球迷的言行表現,不帶種族歧視,不涉及暴力,更沒有甚麼國家安全問題。放眼世界,各地球迷擁護主隊都不外以掌聲支持自己,噓聲震撼對手。一些兄弟地區如蘇格蘭和英格蘭、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歷史上曾經誓不兩立,兩地人民當然各有所好,甚至勢成水火,但足球比賽讓大家公平較量,也讓雙方球迷盡情宣洩,其實是有助紓緩不安情緒的好辦法。除非《明報》社評認定,"噓"國歌等於搞獨立,因此期期以為不可。但這種想法,又是否對"愛國"想得太多,變成不斷製造假想敵的妄想呢?

無可否認,香港球迷狂噓國歌,是表達對北京的不滿。但更要細看的是,何以不滿北京已成為香港身份認同的重要部份?香港人不滿的,不僅是普選無望,衣食住行大受自由行所影響,更重要的,北京以恩主的姿態製訂香港政策,大有君臨天下之勢,而香港大陸化,更讓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一代覺得核心價值受到挑戰,由此衍生中港兩地區隔的本土觀念,及由此本土觀念而形成要有別於中國的身份認同。

由2003年至今,北京的新香港政策逐步推行,令港人憂慮命運身不由己,也由此興起命運自主的想像和追求。港人身份認同,正是追求命運自主的立足點,而球隊正是身份認同的投射對象。遇上世界盃外國賽對着中國,更是難得機會,讓香港在比賽對決之中建立獨特的身份認同。

《明報》不去追本溯源,釐清港人追求獨特身份的來龍去脈,不去批判北京對原有香港政策的偏離,造成中港兩地矛盾加深,卻去怪責球迷"噓"國歌、喝倒采,未免是捨本逐末,不辨是非,而且完全脫離群眾。

其實香港球迷並不可怕,因為不滿的情緒如何激烈,也只限於賽事前後。真正可怕的是,導致本地球迷對國家隊同仇敵愾的北京對港政策,偏離香港高度自治的正軌,若不予以糾正,中港矛盾只會難解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