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 林鄭懷柔政策未開始已結束


2017.11.23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com1123.jpg “政治妥協前無去路,議會內部後有追兵,民主派的策略只剩下抗爭一途,別無選擇。” - 杜耀明

當選前後,特首林鄭月娥提出與民共議,並聲言要重修與民主派的關係,以打破議會僵局,並且修補社會撕裂。但主政不到半年,修補之路未開始已走入窮途,原因除了北京對香港毫不手軟,反有加強之勢,而林鄭亦難辭其咎,她一味倒向商界一邊,自然與民為敵,又怎可能創出空間,與民主派衷誠合作。

表面上,林鄭首先擺出友好姿勢,以示與其前任梁振英有別,不再好勇鬥狠,不再事事針對民主派。加上她一再強調其施政重點在改善民生、搞好經濟,上任後即提出重開政府總部前面的公民廣場,而政治議題又左閃右避,不論是“一地兩檢”、覆核社運人士刑罰,還是取消部份立法會議員資格,都由其他官員保駕護航,避免損害自己形象。整體來看,她似乎要在政治上避免跟民主派硬碰,以換取民生、經濟事務的合作空間。

不過,樹欲靜而風不息。北京自2014年發表香港政策白皮書,提出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事隔三年,中共十九大報告高調重提,聲言會“牢牢掌握對港全面管治權”,看來是看準時機,以梁振英有份炮製出來的港獨浪潮為借口,加強控制香港。回歸二十年,中共對香港政策的主調,已由維護香港穩定和繁榮,轉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他們要從嚴治理香港,已經寫在牆上。

在中共的盤算中,大國崛起,繁榮在握,香港貢獻微不足道,反而其政治自由和人權保障遠比大陸先進,若不削弱自由空間,將成北京的心腹大患。因此,祭起維護國家安全及主權的大旗,只是項莊舞劍,表面上針對那些勢孤力弱不堪一擊的港獨組織,實質上會大張羅網,打擊反對力量,包括那些中共視為離經叛道的出版商,以至主張2047年香港命運自決的政治人物。

從銅鑼灣書店事件可見,大陸維穩人員可以不顧法律,越境執法,不用顧全特區政府體面,也不管它怎樣尷尬難堪了。他們看來不僅要懲戒書店人員,更像教訓特區政府,彷彿是說,你不能把他們繩之於法,不要怪我行使主權,用自己的方法把問題解決。

面對中共以國家安全之名收緊香港的自由,林鄭理該盡力化解,否則只會被民主派視為北京的傀儡,也就削弱她與民主派討價還價、良性互動的能力。令人失望的是,林鄭只求執行北京對港政策,卻不怕食言,把自己提出的與民共議拋諸腦後,事事黑箱作業,以免暴露弱點。

因此,“一地兩檢”不諮詢公眾,有何法律基礎不予置評,跟廣東省政府簽了協議也不願公開內容,而《國歌法》本地立法亦不作諮詢,但求瞞混過關,笑罵由人,反正寧失民望也莫失京意。

若說民主派也該妥協一下,配合林鄭施政,讓她取得北京信任,日後合作空間便會擴大,未免是想入非非。無疑,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但民主派怎能任由她黑箱作業,犧牲民眾利益,卻又不見林鄭承諾如何投桃報李,反而只見她輕易放棄競選諾言而毫無愧色。如此對手,林鄭若是民主派,相信也只能抗爭到底。

更何況,建制派趁住法庭取消六名民主派議員資格的時機,提出改變議事規則,盡力削弱他們日後在議會討價還價的能力,林鄭不但沒有保持中立,更落井下石,配合建制派儘速推行,反正北京也樂見其成,她當然要加一把勁。因此,政治妥協前無去路,議會內部後有追兵,民主派的策略只剩下抗爭一途,別無選擇。社會繼續撕裂,只能怪林鄭為求名位,牢牢站在北京和建制一方。

當林鄭無望與民主派冰釋前嫌,兩者合作空間只限於民生政策。但林鄭的民生政策絕對不會得失商界,由強積金對沖長期服務金到房屋政策,莫不如此。例如對樓價瘋狂升漲,她不敢提出打破成規的想法,推出限制需求措施(如只限本地人購買,否則加重稅),卻反而刺激需求,千方百計鼓勵更多人入市。

她懂得設立委員會,探討開發土地的策略,卻又不懂得成立專責組織去檢討房屋政策,但又未經諮詢便擅自推動全民置業。她把房屋問題簡化為土地供應而不是制度問題,不僅完全脫離現實,更顯示她自以為是,根本無心也無力攜手解決問題,她的懷柔包容只是又一個不攻自破的政治泡沫。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