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特區政府就是退休保障問題的一部分

0:00 / 0:00

若非聽到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親口解說,相信大家都難以置信,政府心目中的退休保障問題竟然只是一個3,230元的現金津貼問題─即每位退休人士每月只要有3,230元收入,就能安渡晚年。

特區政府對此深信不疑之餘,同樣令人費解的是,它心中只有一個問題:這筆政府相信可讓退休者安享晚年的津貼,該給哪些人?所有人還是只限於它認為"有經濟需要"的人,即年滿六十五歲,資產不多於八萬、月入不多於7,340元者?

通觀整份退休保障諮詢文件,說來說去,都是什麼人口老化的挑戰、退休保障有何財政支柱、3,230元政府津貼該是"不論貧富"還是只供"有經濟需要"人士,卻從不論證何以3,230元已經足夠支付退休者的房屋、醫療、日常生活等等開支?為何退休保障,不按照退休人士的房屋、醫療、照顧等需要,盡量確保他們得到服務,並以此為基礎,訂出政府的服務承諾和現金津助?

沒有這些通盤考慮,3,230元現金津貼,只是對貧窮長者的救助政策,也同時抵賴了政府對退休保障的應有責任,因為資產過八萬元、月入超過7,340元的長者,政府已視他們可以自食其力,長者有其屋,得到醫療及生活照顧,而且衣食無憂。但這又有何依據呢?

顯然,政府的策略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迴避問題了事。在政府看來,7,340元入息可以是法力無邊,四千元可以租到五、六十平方呎的劏房,又只要早上六、七時去輪候,政府醫療服務收費足可應付,還可以節衣縮食,一日三餐變兩餐。因此,一個月七千元一定綽綽有餘,怎會需要援助。

頗奇怪的是,政府現金津貼以退休者每月入息為標準。換言之,政府假定退休人士仍須工作,也只能資助低收入的一群。但退休人士該是沒有受薪工作,每月零收入才是,如今又以入息高低決定是否提供津貼,這擺明是扶貧,怎能稱得上是退休保障呢?

整份諮詢文件,取法錯誤、迴避問題、觀念混淆,不僅無法安排退休保障以解決潛存的社會矛盾,更反映特區政府沒有思辨的邏輯,也因此逐漸失去管治的能力。

首先,特區政府不知輕重,不急民之所急,卻急民之所不急。政府明知人口老化挑戰凌厲,卻敷衍塞責,以扶貧代替退休保障,而且斤斤計較,只對赤貧者施以援手。但對於基建如高鐵、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卻是揮金如土,不擇手段。這些工程項目動用千億計資金,對香港有何好處,沒有成本效益分析,甚至連工程超支、進度緩慢,也簡單帶過了事。相反,香港出生人口下降,政府寧願殺校,也不推行小班教學。

其次,政府決策論證經常乖離常理。若說退休保障變成扶貧,其實高鐵也不過是動車。26公里的高鐵,未到最高速度便要減速停站,而全港五成半的新界居民,他們到深圳乘坐高鐵到大陸各城巿,甚至比西九龍更省時方便。又如房屋政策,未來十年私人樓宇單位佔總數四成,但樓價早已遠遠超出購買力,政府繼續撥地興建天價樓房,對解決房屋供應不足有何幫助?一個政府可以將住房需要看成是買屋需要,根本就是香港房屋問題嚴重的一大原因。

當一個政府不知輕重,不辨是非,歪理當常理,它的所作所為注定是荒腔走板,與民為敵。難堪的是,這樣的政府背後正是權力壟斷於少數人手中的政治體制。正如今次退休保障諮詢報告所顯示一樣,政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的意志和能力,它們更是這個問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