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誰要勞煩再無進步空間的林鄭月娥?


2016.12.29
com-quote620.jpg 【杜耀明評論】誰要勞煩再無進步空間的林鄭月娥?(維基百科圖/粵語部製圖)

特首梁振英行人止步,競選連任夢碎,只好寄望他的親密戰友、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繼後香燈”,一脈相承下去,完成他未竟的大業。

不錯,梁振英和林鄭月娥的共通點確實不少。首先,自稱“官到無求膽自大”的林鄭月娥,同樣是膽量無比,更且是近乎無耻的膽量。主持政制改革之初,林鄭自吹自擂,說什麼有商有量,聆聽民意。到北京表演泰山壓頂,人大常委“八三一決議”令下,規定特首選舉必須先篩選候選人,林鄭可以立即變臉,不符這項決議的提法,一概沒有討論餘地。

不過,林鄭月娥面對香港市民,那份對北大人的謙卑即刻消失於無形,民意民情一律當作耳邊風。她主持的退休保障諮詢,便充分顯示其威勢。近期扶貧委員會委託顧問公司提交分析報告,當中引用不少支持全民退休保障的意見,官員立即指報告不符合政府的結論 (即資源只會用在有需要的長者身上),並要求更改部分內容。

這種對北京絕對馴服得沒有底綫、對施政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正是了解林鄭的線索。上月底,在梁振英退選前,林鄭在自稱退休感言的演講中,便一面稱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已經成功落實,一面標榜香港奉行法治、政府廉潔,兼且權利和自由得到保障,自由巿場運作良好。不過,近年來“一國兩制”受到的重大衝擊,由銅鑼灣書店負責人離奇被帶返大陸接受調查到人大釋法,林鄭彷彿置身另一時空,真箇是什麼也沒有發生似的。

林鄭月娥亦有港府高層近乎老生常談的經濟主張,但對現實的了解卻顯得離地得可以。她說香港經濟背靠大陸盡顯優勢,既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也是中港資金交匯交之地,卻絲毫看不到金融中心需要法治去維護,而一次又一次的人大決議和釋法,正不斷侵蝕法治。她又說着意創意產業的發展,因為對青年人就業、對經濟增值都無比重要,但早知如此,現屆政府又何以一再拒絕批出免費電視牌照給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呢?

林鄭十分羡慕新加坡,它每年6%的增長,遠遠抛離香港的3%-3.4%。不過,她似乎不明白,新加坡即使強權管治,政府始終是由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的,有足夠民意支持,可以改變經濟政策,追上新的形勢。

她看來也忽略了,新加坡政府的信譽建基於惠及民生的社會政策,由公共房屋、醫療計劃到中央公積金,確能穩定民心,大大提高社會對經濟變遷的承受力。反觀林鄭眼中的香港優勢,翻來覆去,都是說背靠祖國,發展潛力巨大,但這些空話跟“一帶一路”一樣,政治正確得很,說說無妨,但怎樣說也不能當作能醫百病的經濟處方。

在林鄭眼中,過去五年,除了她沒有涉足的財經事務之外,其他政策看來都近乎完美。不過,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卻形成她無法救癒的盲點。

她指出本港大學學額不足,但解決方法不是增加學額,而是為中學畢業生提供更多職業訓練;她強調政府努力追求土地發展,並備有2030年的發展藍圖,但何以政府多年來對鄉郊棕地毫無規劃,任由土地遭到濫用,她完全無動於衷。她又深信外判社區照顧服務可提供更多選擇,卻無視政府監管不善,導致醜聞成串。

眾多工作之中,她引以為榮的要算是扶貧工作。比起五年前,現在每年多撥了二百多億元社會福利經費,總算有助貧窮線下赤貧者過得好一些,卻她從沒有想過,怎樣改革教育制度使中下階層兒童得到較平等的對待,怎樣改變税務政策去拉近貧富差距,更不要說扭轉貧富懸殊的趨勢。

林鄭的自褒自揚不外是說,可以做好的全部辦妥,日後照辦煮碗好了,沒辦的無關宏旨,可以不理。如是者,真不知她何須參選特首,因為經濟發展按北京的旨意做好了,自然水到渠成,而本地事務大可以她為人辦,蕭規曹隨好了。換言之,隨便找位聽聽話話的政務官者便可以了,何須勞煩再無進步空間的林鄭月娥呢?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