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中國資產縮水腹背受敵 三中全會能扭轉敗局麼?

0:00 / 0:00

在中共召開三中全會之際,網上近日熱議的一篇警世長文—「繁華漸逝:腹背受敵的中國經濟」,猶如空谷足音,來得正合其時。文章除了直言中國經濟亂象紛陳,更主張必須制度改革,否則後果堪虞,不僅經濟發展困於樽頸地帶,社會局面亦會出現不穩。

作者寇文紅的分析起點,是以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C. Koo) 提出的兩個觀念—「資產負債表衰退」和「被追趕的經濟體」,總結中國經濟各項敗象。他指出,中國消費增長低迷,投資意欲不振,房地產債台高築,中央及地方財政捉襟見肘,總括來說,就是個人、企業以至政府都出現負債增加、資產減少,也就是辜朝明所說的「資產負債表」縮水或衰退,導致經濟發展停滯。

屋漏更兼逢夜雨,中國正處於作者所言「前有圍堵、後有追兵」的「腹背受敵階段」。作者分析,中國從2022年開始,投資回報率低於潛在競爭對手,導致大陸企業往外地發展,削弱本土投資,也促成更多發展中國家向中國追趕。加上中國與西方對抗,歐美國家在東南亞、印度、拉丁美洲部署新供應鏈,逐步取代或減輕倚賴中國企業,令中國面臨更多競爭,成為「被追趕的經濟體」。

寇文紅除了指出中國經濟兩大困惑,更嘗試解釋因由。他認為資產縮水、投資回報率下降,原因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出現種種問題,包括科技創新不足、人口減少及老齡化、資本流走等等,令經濟增長失去動力,而制度障礙和政府政策,如「國進民退」下國企主導重要產業,則令資源調配失效,運作亦流於低效率。

加上嚴密防疫三年,除了大量資源投入疫情防控,亦導致企業投資及研發投入不足、居民消費意欲不振、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人口減少、失業上升、企業收入及利潤下跌等等,結果是個人及家庭資產縮水必須要削減消費,企業負債增加不得不減少投資,而三年來政府開支增、收入減,解除嚴密防控疫情之後,儘管百廢待舉,也不敢大幅減稅或發放現金以刺激消費,更不願開放一些行業的限制,容許民營企業參與投資,經濟困局無法解開。

更糟是,在寇文紅眼中,政府的對策不但沒有解決問題,更成為問題的一部份。他特別批評當局不按經濟規律辦事,例如央行沒有按照經濟需要大幅減息以鬆動銀根,但另一方面放寬房地產的規管,為購房者提供借貸方便,以舒緩房企及銀行的債務危機,不惜付出的代價是居民和地方政府都加重負債(「資產負債表」惡化),導致消費能力進一步收縮,地方政府無力推行基建和民生措施,削弱整體經濟的需求。

寇文紅又批評中央及地方政府倒行逆施,使問題惡化。例如中央不但不減稅,反而在此艱難時刻加強調查居民和企業過往的報稅狀況,再追討「歷史欠稅」,同時預徵未來的稅款,結果是企業和個人的「資產負債表」繼續縮水,經濟只會進一步減速發展。地方政府亦不甘後人,為開源節流,一面是公用事業(水電煤氣等)加價,一面提高行政處罸(如違反交通規則)罰款,增加地方收入。作者指為殺雞取卵,更警告衰退時期加稅實屬不智,日本政府在90年代艱難時期推行財政緊縮計劃,導致經濟進一步下滑,因此當局切勿重蹈覆轍。

寇文紅的看法比辜朝明更深一層,但仍未問到問題的根本:何以中國經濟的基本因素出現無法應付的困難?其實作者在文中稍有提及,只欠正面帶出。一是制度落後防礙經濟發展。他主張改革所有阻礙技術進步、阻礙創新的體制,包括科研、教育、知識產權、營商環境、民營經濟等等方面,但制度改革的障礙是什麼,沒有具體說明。他只提及「國企民企二元結構扭曲資源配置」,也指出民營經濟的坎坷處境,例如政府整頓平台經濟、教育培訓行業、金融行業等,導致整個行業萎縮。問題是,民營企業對資源配置如此重要,何以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又如何可以掃除改革的障礙?

二是中國與西方對抗的路向選擇。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開始,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建基於同歐美國家及盟友的良好關係,通過多邊交流合作及貿易提升國力,何以今天要放棄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甚至化友為敵,換來眼下的互相制裁,貿易壁壘處處,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外交和軍事也有衝突,值得嗎?

中國人難道沒有選擇?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