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香港經濟由治及亂 政府財政危機臨門
2024.12.05
過去四年多,中港官員一再聲言《國安法》下新香港由治及興,言詞煞有介事,不過現實卻背道而馳,香港經濟正走向由治及亂,反映在政府財政的一大難題,就是入不敷支揮之不去的財政危機。
入不敷支已成港府財政新常態
由2020至2021年度開始,特區政府財政4年有3年出現赤字,總數超過6000億元,而今年度(24/25年度)赤字更比預期差,若不把發債當收入,赤字將高達1700億元,真不知何年何日,特區政府才能轉虧為盈。令人擔心的是,財政赤字不再是突發危機(如新冠病毒肺炎)所帶來,危機過後便恢復正常,而是社會經歷政治巨變,經濟轉軌卻日走下坡,入不敷支已成政府財政新常態。
政府連年舉債,推動基建及地域發展以振興經濟,卻進一步把財政狀況推向深淵。由24/25年度開始,特區政府5年內將會發債6200億元。連同過去發債總額接近2500億元,至20年代尾,特區總債務接近9000億。如此下去,政府將背負沉重的債務包袱,除了資本賬內的財政儲備變成負數,由27/28年度開始,每年要償還債項更超過1000億元,若經濟未見起色,勢必陷入財政危機。
連年舉債 問題只會變得水深火熱
政府近年不怕大量舉債,目的是盡早走出危機,但出於兩個錯誤判斷,問題只會變得水深火熱。一是深信財政赤字不外盛衰周期所致,只待經濟回暖,重上正軌,政府收入亦恢復正常,財政轉虧為盈,便可清償欠下的債務。其實香港經濟每況愈下,涉及不少結構因素,令香港經濟跌落不易逆轉的下降軌道,政府必須對症下藥,並非經濟循環可以解釋。
一是近年大批港人移民外地,勞動力少了20萬,直接削弱經濟產能,導致政府收入減少,個人消費降低;二是勞動力流失加上生育率低,令人口結構進一步老齡化,勞動人口比例縮小,但醫療及社會服務開支只能有增無減,估計至2040年,65歲以上人口佔了三分一,帶給政府沉重的財政壓力;三是中美衝突加劇,有礙兩地經濟交往,而香港實施《國安法》後,與大陸的制度差別縮窄,令歐美陣營的投資者提高對香港的戒備,經濟關係全面倒退;四是香港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不斷加深之際,大陸出現近數十年來首見的經濟危機,香港復甦亦頓失所依。
政府的第二個錯誤是,深信由上而下推動香港經濟轉軌必定成功。《國安法》下,香港與歐美民主陣營漸行漸遠,執政者不以為憂,反而視為經濟轉軌的契機,因此不惜大量舉債,全力開發中港接壤地域—北部都會計劃,推動兩地經濟互動合作,將香港轉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不過,一個經濟計劃能否成功,不在於決策者的權威、計劃有多漂亮,更在於能否提供可行願景和物質誘因,引發參與者的積極性。
簡單講,北部都會區是人口與空間大挪移的計劃。3000多公項新開發土地之上(約等於十個西九龍填海區),預計興建50萬個住所,可供全港三分一人口(250萬)居住,並發展四大類型行業,能為現時六分一勞動人口提供職位(65萬)。
如果全部落實,不僅要大批香港及大陸人口遷入 ,也要大量產業進駐,但如何吸引他們改變現狀,轉以北部都會區為基地?沒有足夠人口和產業填滿新都會,發展商又如何心甘情願大規模投資開發呢?
以屯門新市鎮為例(面積也是3000多公頃),由70年代中開始,經過40多年發展,正值香港人口增長期和經濟高速發展,才累積接近50萬人口。反觀北區都會計劃,若要在20年內成功,單是人口遷入該區的速度,便需要比屯門快10倍,還未計及香港人口外移、生育率低、經濟疲弱等負面影響。
大量增闢土地起樓 令衰頹樓市百上加斤及損賣地收入
再說,大量增闢土地興建房屋及商廈,只會令衰頹的樓市百上加斤,若還要地產商大力參與開發新都會區,無異於叫他們自掘墳墓。2021年至今,住宅物業價格跌了25%,未來3、4年,卻有超過10萬個新落成單位陸續推出市場,而寫字樓空置率達到25年新高(如中環寫字樓有220萬平方英呎空置),租金則比2019年低4成。物業市道低迷之際,政府10年內在北部都會區推出1400公頃土地,勢必推低樓市,但如今「愛國」形勢比人強,發展商未免百般滋味在心頭,但可以說不嗎?
其實市道低迷仍大量開發土地,也有損政府賣地收入。今年賣地收入預算降到330億,遠低於過往的近千億元,怎料市場反應更遠遜於預期,至今只達標11%(37億),物業市場進入寒冬。政府過去不會賤價求售,以免拖低地價,再禍及樓市,並影響下一輪賣地收入。如今市面樓房滯銷商舖空置,政府卻有意加強土地供應,推出北部都會區多幅地皮,不僅沒有邏輯可言,更自損庫房收入的經脈,財政赤字狀況更難逆轉。
不論此舉是由於對後市轉好沒有期待,因此急於求售,還是北部都會區是國家級計劃,理解不理解也要如期執行,只會削弱其成功機會,而計劃失敗的結果,就是為香港引來難以療癒的財政危機。
- 杜耀明(資深傳媒工作者)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