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以來,中國國企在海外加速進行大手筆收購。五、六年前,中國資本大多流入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而現在則流入工業國家。專家說,這種趨勢還將持續至少5年。墨卡托(Mercator)基金會中國研究中心為此而驚呼,世界正進入"中國資本新時代"。
對這個"中國資本新時代",海外著名媒體如路透社、彭博通訊社、《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德國之聲、BBC等都進行了跟蹤報道。看了他們及國內一些財經媒體的報道,筆者有這樣一個感覺:企業兼並和並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本是企業間的市場行為,但是中方的海外兼並卻廣泛引起了被兼並國的非市場擔憂。他們擔憂什麼呢?
他們的第一大擔憂是,中國政府在海外並購中,似乎起著若隱若現的重要作用。其實,正是中國政府,提出並制定了鼓勵企業海外並購的擴張戰略。根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江澤民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提出了中國企業要"走出去"的戰略,目的在於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國外資源,彌補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內市場和資源的不足。這個戰略在2000年召開的兩會上得到確認。現任總理李克強在2015和2016年的兩會上也要求中國企業特別是高鐵、核電等優勢產業盡快"走出去",以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鼓勵企業海外擴張可以是一個國家的產業政策或發展戰略。但是在中國的案例下,政府的作用絕不簡單。
這就涉及到他們的第二大擔憂,即,參與海外並購的中國企業通常是國有企業,他們大致占參與並購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二。有數字顯示,2013年在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中,私企占了大約三分之一,是1999年以來的最高比例。海外因此而擔心,中國政府的權力會因國有企業在海外的擴張而擴張,並導致市場的集中化。最近要以430億歐元收購全球第一大農藥生產商先正達公司(Syngenta Ag)的中國化工集團,就是一個國有的超級怪獸。
他們的第三大擔憂是,一些參與海外並購的大型國企負債累累但得到中國政府的資金支持,並引領著中國的海外資產收購。國企負債是一個嚴重問題。IMF副總裁大衛•利普頓(David Lipton)最近表示,中國企業債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5%,其中有55%來自於國有企業。目前有跡像顯示,國企的債務壓力正在進一步加劇。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今年在100家躋身世界500強榜單的中國企業中,有16家在2013年出現虧損,且全為內地國企。中化集團就是一家進入世界500強但在2013年虧損1.39億美元的國企,它去年前九個月還虧損3,100萬美元。引人批評的是,中化集團雖然虧損,卻不妨礙它靠借貸在海外大舉收購外企。為了收購先正達,中國政府支持的基金及多家金融機構都向它提供貸款。而它去年剛剛以77億美元價格,舉債收購了意大利輪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 & C. SpA)。
第四大擔憂是關於企業透明度問題。中國企業的透明度低一直是個引人詬病的大問題。被並購方通常要求中方提高在所有權架構、融資來源和企業治理方面的透明度。安邦今年四月放棄了以140億美元競購美國酒店集團喜達屋,它的突然出擊和突然撤退,及背後股東的國有企業勢力,引起海外的廣泛猜測,就和它的低透明度有關。此外,一些中國國企透明度低也有說不出口的原因。據中國學者說,某些國企官員把國企當成自己的小金庫,他們希望通過海外並購來轉移資產,來洗錢。
那麼這個由中國政府主導和扶持,主要由中國國營企業參與的大規模海外並購,將對中國和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什麼影響呢?1)這的確有助於中資企業快速取得西方企業花費數十年時間積累的技術、營銷網絡及品牌;但是依靠舉債收購外企,有可能令中國國有經濟的巨額債務進一步惡化。2)以西方公司無法獲得的融資條款籌集資金,將會加劇國際並購市場的不公平競爭。3)舉債收購對被收購企業的未來發展,存在巨大風險,收購的規模越大,對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就越大。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