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改革已死」幾成社會共識?——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與退(上)


2018.09.26
com0926.jpg “「改革已死」這個說法,是不是站得住腳呢?老實說,十多年前,當我聽到「改革已死」時,覺得很過分,覺得缺少佐證。可是近五、六年來的發展與變化似乎正在證實這個說法。” - 未普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今天的政治環境下,檢討與反思中國改開的進步與退步,似乎非常有必要。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最近開了一個討論會,主題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使命」,頗引人注目。引人注目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出席者身份不同,他們均來自政學企界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高層人士,均深度參與中國經濟決策,某些學者身份的官員,以前或現在還是政策制定者。

第二,討論口徑較為大膽。前財長現為政協外事委主任的樓繼偉,直言批評當局采取給「去產能」下指標的手段,是行政手段,形同計劃經濟時代的「關停並轉升」措施。原中財辦副主任、現在的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批評當局現在的改革是小改革、虛改革、啃假骨頭;說現在效率不高甚至下滑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大量的資源配置還是由政府決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批評國進民退,稱歧視民企現象仍然存在。

第三,習近平的最高經濟智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會,雖然他早早離開。劉鶴是經濟50人論壇的創始者,他的與會被廣泛認為是對改革的支持。鑒於以上幾個原因,有觀察者認為,這次會議釋放了中國改革要重新啟動的信號。

但筆者認為,這次會議與其說是重啟改革信號,不如說是發牢騷吐怨氣,而絕大多數與會者在避重就輕。不過,這個會議討論仍然顯示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動向:1)很多學者和官員對改革現狀相當不滿甚至悲觀;2)紀念「改開」40周年官熱民冷。官方宣稱要隆重紀念,老百姓反應則很冷淡;3)「改革已死」幾乎成了社會共識。鄧聿文在《金融時報》著文「如何理解改革五十人論壇傳遞的訊息」稱,10多年前,一些自由派知識分子喊出「改革已死」口號時,社會還不以為然,可是現在這基本成了全社會的共識。

「改革已死」這個說法,是不是站得住腳呢?老實說,十多年前,當我聽到「改革已死」時,覺得很過分,覺得缺少佐證。可是近五、六年來的發展與變化似乎正在證實這個說法。現在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站得住腳。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鑒於文革的慘痛教訓和毛澤東的一言堂,鄧小平主張改革國家領導體制,廢除領袖終身制,防止個人獨裁和個人崇拜,但今天,中國的國家領導體制已徹底走了回頭路。1980年8月,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中說,「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今天,當年鄧小平列舉的共產黨高度集權的種種制度弊端,統統回潮了。習近平大搞個人攬權、個人崇拜和終身制,與當年的改革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在這方面說,改革已死,並不誇張。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改革派在保守派的各種阻撓下,勉勵推動政治改革,包括黨政分開、政企分開,但今天已蕩然無存。毛澤東主張和踐行的「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已經演變成習近平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為了防止黨天下,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1982年9月召開的「十二大」政治報告和黨章中不再提「黨領導一切」。而現在,「黨領導一切」重新滲透到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當年曾實施的校長負責制,廠長負責制,如今統統被黨委負責制所取代,黨的控制已經全面深入到學校、機關、媒體、互聯網、國企、私企甚至外企。因此在這個方面說,改革已死,是站得住腳的。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