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美國大選中只有對華強硬是最確定
2020.10.07
美國大選進入倒計時,特朗普總統突然染上新冠病毒,住院三天又突然出院。這讓世界一頭霧水:特朗普出院後病情會不會反覆?他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競選會不會因此而加分?他能不能扭轉早先的民調劣勢?大選結果能不能在大選日披露?最高法院會不會介入?美國大選的「十月驚奇」是否還有更令人驚奇的未爆彈?
美國選情面臨著空前的不確定性,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不管是特朗普連任,還是拜登當選,對華強硬的路線不會變。毫無疑問,如果特朗普連任,他會加大對習近平隱瞞疫情的追責;他的鷹派團隊會對中共發起更猛烈的意識形態攻勢,並可能進一步對美中兩國的文化、教育、新聞等交流施加更多限制。特朗普一再宣稱:「沒有誰比我對中國更強硬。」 他形容拜登為「北京拜登」,對中國手軟,但是《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德國之聲、BBC和法廣等媒體對拜登對華政策的梳理發現,拜登的對華政策和特朗普的對華政策相比,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和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之間達成的罕見的「華盛頓共識」有關。在過去幾年中,美國兩黨幾乎在所有國內問題上都談不攏,但在對華問題上是個例外。眾議院一個星期以前出台由共和黨中國小組撰寫的政策報告(House Republicans release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a crackdown,9/30/2020),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內容獲得兩黨的一致支持,而在技術保護、軍費增加、網路法案、5G技術、疫情追責和供應鏈回遷六大方面,兩黨意見完全一致。之前,國會出台的一系列有關台灣、新疆和香港的法案,也幾乎全票通過。
民主黨和共和黨一樣,認為兩黨在對華政策上犯下了根本性的錯誤。共和黨反思稱,過去50年美國的對華政策徹底失敗,沒有任何可取之處;民主黨承認,他們過去贊成的中國崛起,實質上讓對手變的強大,他們希望中國轉型,而中國全面辜負了這種希望。民主黨智囊們認為,「中國準備挑戰美國全球領導力的跡象是明確無誤的,而且無處不在」。他們現在認同特朗普政府有關中國是一個破壞性對手的評估,也認同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的結論。拜登本人現在把中國看作首要戰略挑戰(a top strategic challenge)。
同時,民主黨也和共和黨一樣,認為美中關係惡化,責任在中共。民主黨智囊庫爾特·坎貝爾(Kurt M. Campbell)今年7月在《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了《中國的外交忍耐結束了?》,認為中國放棄了「克制政策」,是導致中美關係惡化的主要原因。這代表了民主黨相當多精英對中國看法的轉變。特別是習近平上台後採取的高壓統治,進一步加強了對國有企業的控制,強迫外國企業進行技術轉讓,限制民營企業和獨立司法的發展等做法,距離美國對中國的初始願望越發遙遠。
還有,拜登同意特朗普的觀點,即中國違反國際貿易規則,不公平地補貼中國公司,歧視美國公司並竊取其知識產權,導致美國失去了上百萬個製造業職位,所以美國應當以強力手段全方位懲罰中國在貿易、南海、新冠疫情等方面對美國利益造成的損失。在人權問題上,拜登堅稱中國必須付出代價。他認為中國政府對新疆維吾爾族群體的鎮壓,形同「種族滅絕」。拜登說,他將對負責鎮壓的中國官員和實體實施制裁和商業限制。他還威脅,如果當選,假使中國試圖壓制美國公民和企業,將「迅速實施經濟制裁」,「美國確實需要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
8月18日通過的美國民主黨新版黨綱也顯示,民主黨在對華政策的強硬程度和共和黨相比不相上下。新黨綱中多處批評中國在人權、經濟、安全等議題上的侵害行為。曾擔任三任英國首相外交政策顧問的湯姆·弗萊屈(Tom Fletcher)認為,如果拜登入主白宮,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也不會出現大的改變。他說,「我不認為拜登的政策和特朗普的中國政策會相差十萬八千里。」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民主黨黨綱在談到台灣問題時,竟然刪除了「一中原則」。兩黨競相比賽,誰對中國更強硬,這使中共既惱怒又惶恐。
總之,在可見的未來,美國的對華關係主軸將由強硬路線主導,無論誰當選。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