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美國著名的的中國通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教授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宏論,稱中國出現崩潰征兆,並開始進入殘局,這在中國引發憤怒的反彈。然而這幾年,他對美中關係的種種擔憂,一一得到驗證。
沈最近在www.chinausfocus.com(中美聚焦)網站,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兩黨在對華政策上的新共識」(「The New American Bipartisan Consensus on China Policy」),文中明確提到,反華政治聯盟已經形成。在今天美中貿易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中國官方想必已無暇反彈了。
美中反目並非一日煉成。沈的講話告訴我們,美國的反華政治聯盟在2015年時就有了雛形。那時的中共,對一向與中國友好的沈大偉的「學術突變」,還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沈大偉之所以將「中國共產黨統治結束的大戲已經開演」這樣的觀點公之於眾,是因為那時的美國政界和學術界,已經對中國以及中共的前景達成了共識。很多和中國有長久關係的中國問題專家,都對中國的未來感到悲觀。他們和沈一樣,對習近平上台後拒絕政改非常失望,對習近平實施的政治壓迫非常反感,對習近平高度集權和中國重新泛濫的的個人崇拜,非常不以為然。
不過,美國對中國的失望可能還要早於2015年。有意思的是,美國企業界是美國各界覺悟最晚的一個群體,卻是第一個對中國感到失望的群體。這種失望始於全球金融危機。從那時開始,美國企業開始覺得它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擠壓和歧視。這種感覺到習近平執政時,更是變本加厲。
今日美中關係的反目和昔日的友好,形成鮮明對照。沈大偉的文章為這種友好和反目提供了一些歷史依據。
1972年尼克松總統突然造訪中國,解凍美中關係,受到美國部分政界和外交界人士的支持,但亦遭到另一部人的質疑和反對。那時,美國兩黨中支持和反對尼克松中國政策的比例幾乎是50:50。
直到80年代,兩黨才真正形成共識,支持與中國接觸和友好。這種共識源於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媒體大幅報道了中國的改革政策和改革派人物,對美國社會極具吸引力。沈說,「一個脫離共產主義的、改革的新中國形象開始滲入美國人的意識。兩黨及全國也因此第一次形成了真正的共識,支持與中國的接觸」。
然而這種共識在1989年6月4日一夜之間破裂。對中國接觸的兩黨共識,被震驚和報復的共識所取代。有選擇地制裁中國,是美國公眾和政界,包括老布什總統和第一屆克林頓政府各黨派人士的普遍認知。克林頓政府在第二任期內,受歐洲的影響,開始與北京重新交往,但這未獲得深層的、全國性的兩黨共識的支持。小布什總統執政期間,達成一種新共識:對中國既接觸又遏制,這一新共識佔了上風。奧巴馬政府基本遵循了這種二元策略,但它沒有動用軍事力量或行使戰略威望,來抑制中國在亞洲日漸武斷的行為。
到了特朗普執政,他的政府推出《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首次明確將中國定義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並制定了在廣泛的問題領域強硬對付中國的戰略。如果美國政界對此沒有深層次的跨越兩黨的共識,這樣的戰略就不可能制定出來,更不用說去實施了。
沈大偉明確指出,參院和眾院已經形成跨黨派反華政治聯盟,即使民主黨在下個星期的中期選舉控制眾議院,這個反華聯盟也不會破裂。一種真正的兩黨共識不僅已經形成,而且不太可能發生改變,除非習近平政權的對內高壓和對外獨斷專行政策出現根本性逆轉。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兩黨共識的形成,從疑中,到親中,再到反華,跟中國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是80年代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大幅進步,獲得了美國兩黨和美國社會對中國的普遍支持,也是這幾年中國在經濟、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大幅退步,導致了美國反華聯盟的形成。若要美國重新支持中國並對中國友好,習近平政府改弦更張,重走進步之路,是唯一選擇。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