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前首席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在香港有一個演講,引起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這個演講在開始前八小時決定對媒體關閉,不少已拿到參與授權的媒體只好"望洋興嘆"。等到演講內容陸續傳出,中西媒體集體傻眼,這還是那個開口閉口"中國威脅"的班農嗎?
班農自稱用50%的時間研究中國,對外從來不屑隱瞞他對中國威脅的看法。細讀各個媒體對班農香港演講的報道,結合班農的一貫思想、理念和主張,筆者認為,班農的香港演講,有太多自相矛盾、前後不一致的地方,而邏輯上的前後一致,一向是衡量一個嚴肅思考者或學者的重要標準。我們先來看看班農在哪幾個問題上,自相矛盾,前後不一致。
班農骨子裡堅信,中國在經濟、軍事、文化和政治上已經全面挑戰美國。他在美國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屢次提到這個問題。就在他啟程赴港前談到自己的演講主題時還說,"100年後,人們會記得我們為阻止中國稱霸世界所做的努力"。但他在香港演講中不僅絕口不談"中國威脅",而且大讚中國。
班農堅信,美中必有一戰。赴港前,他對《紐約時報》表示,"現在的中國就是1930年的德國。它正處在一個拐點上,可以走這條路也可以走那條路。年輕一代如此愛國,幾乎是極端民族主義者了。"他預言,在未來五年至十年內,美中將在南海走向戰爭。但是在香港他卻讚揚中美兩國人民自二戰以來的"特殊聯盟和親密感",還說美中雖是競爭關係,但完全能夠解決彼此間的問題。
在朝鮮問題上,班農從不相信中國會認真對朝鮮施壓。他說中國是在哄騙美國,它完全無意對鄰國施壓。"如果你是一個大國,""你怎麼可能無法控制你在朝鮮製造的弗蘭肯斯坦式的怪物"?但在香港演講中,他認為特朗普和習近平一定會有辦法解決朝鮮問題。
班農對中國的發展模式也發出了前後不一致的評價。在赴港之前,他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說,中國的發展模式對外輸出了自身的通貨緊縮和過剩產能,以美國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的失業為代價,"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但是在演講中卻稱讚中國運行經濟體系的方式非常明智,相當高超。
儘管班農對中國大唱讚歌,中國一些媒體對他的出爾反爾卻並不買賬。《環球時報》9月13日發文"神轉折!班農在香港稱'從未反華',對中國讚賞有加"。鐵血網刊文,"台上講官話台下說人話︰班農想當'基辛格'第二?"他們說,班農的香港演講,讓人覺得他翻臉如翻書,明明反華,卻說自己從不反華!
問題是Why?對班農的"神轉折",筆者認為,或許可做如下解讀:第一,班農赴港前可能接受特朗普"旨意",其演講因此而充斥了特朗普的一些即時想法。據多家媒體報道,班農雖然離開白宮已有數星期,但仍然經常跟特朗普交談。就在他赴港的前一天晚上,還和特朗普談話約一個小時。班農臨行授命的特朗普想法與他的一貫想法,顯然相互矛盾。其實,特朗普的很多想法也是自相矛盾,左右互搏。
第二,班農高度稱讚中國和習近平,也是重複特朗普的看法,試圖為特習11月會面作友好鋪墊。班農在香港說,特朗普對習近平高度尊重,"他們的關係非常牢固,我認為,沒有哪位國外領導人像習近平那樣,受到特朗普總統如此的尊重。"他甚至重複特朗普在推特上稱讚習近平的話,"習近平真的很清楚什麼才是最符合自己人民利益的事情"。
第三,班農大讚中國,大讚習近平,可能還有個人打算。聰明者如班農,肯定知道中共十九大即將召開,也知道這個十九大對習近平至關重要,以外來者的身份,在關鍵時刻給中共當局說點好話,或被長期當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就像基辛格一樣,未嘗不是班農的盤算。
不過,以他對中國的一貫認識,現在"神轉折"的班農,再轉回他的"初心",可能就沒那麼容易了。畢竟一些中西媒體並非推舉特朗普上台的基本盤,無論特朗普乃至班農說什麼都會接受。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