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美中關係何去何從?


2015.05.13

近年來,美中兩國在雙邊關係上猜忌不斷、磕碰不斷,有增無減的負面情緒,甚至敵對意識,正使雙方關係賴以生存的政治生態趨於惡化。美中關係何去何從,可能成為自尼克松訪華以來,雙方共同面對的最嚴峻挑戰。為了促進兩國精英澄清誤解,建立共識,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與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ChinaFile,共同主持了一場有意義的討論。

在目前已經披露的文章中,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的“中美兩國應學會‘友善與共享’”、《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的“中美關係:磕碰中的‘新常態’”,和南京大學教授朱峰的“中美關係需警惕‘修昔底德陷阱’”,透露了不少美英中三國精英,對美中關係的看法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焦慮。

夏偉對美中關係現狀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判斷,因而特別值得關注。第一,美國國內“對中國持友善態度的核心利益群體”已經不復存在。從夏文看,除了55%的美國普通人現在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外,這個“核心利益群體”覆蓋商界、政界、外交界和學界,他們中已發生了巨大的情緒轉變。美國商界曾是支持兩國保持良好關係的核心團體,但是,2014年美國商會的調查顯示,60%的全球企業CEO表示,他們在中國感覺不像過去那樣受到歡迎了。在美國政界和外交界,官員們對中國目前對內對外的強硬甚至蠻橫,表示不解和高度擔憂。而學界中那些曾經對中國最親近的人,現在感到最受疏遠。

夏偉的第二個判斷是,美中關係近年來由猜忌與互不信任主導。他認為,正是這種猜忌,令奧巴馬宣布“重返亞洲”,而北京將“重返亞洲”視為重返冷戰的遏制思維。此外,多數美國人把北京政府處理南海、釣魚島、在華外國媒體,以及香港反對派的強硬舉措,解讀為北京采取了普京式的外交冒險政策。

夏偉的第三個判斷是,長期持續的互相猜忌與互不信任,導致美中雙邊關係難有作為。在華盛頓,目前對中國的情緒正在變得異常灰暗;而中國領導人對美國某些政策如TPP、反對亞投行,表達了抗議、困惑和不解。雙方危險的負面情緒越積越深,其發展趨勢必將對大國關係的未來造成深遠危害。

對美中關係的發展趨勢,斯蒂芬斯和朱峰,也都表達了同樣的擔憂。斯蒂芬斯說,迄今,中美之間一直是磕磕碰碰的合作和競爭,但它們距離衝突僅有一步之遙。朱峰抱怨說,美中雙方敵意明顯上升,美國的對華政策主流聲音正在變得對中國越來越不友好,“主導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必然爆發衝突的魔咒,正在困擾中美關係。

這三位作者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3月份披露的一份報告“修正美國對華大戰略”(“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報告檢討了美國過去把崛起的中國當作全球秩序利益攸關者的政策,主張美國需要徹底改變對華的整體戰略。

該報告的結論是:中國現在是,將來也將繼續是美國的最主要競爭對手。報告認為,中國非但沒有像美國預期的那樣,演變成“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而是採取新的大戰略,加大對中國社會的控制和對周邊國家的控制,鞏固其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欲取代美國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力量。

該報告因而建議,美國對華大戰略做出如下修正:振興美國經濟、強化美國軍事力量、拓展亞洲貿易網絡、創立技術控制體制、實施有效的網絡政策、加強印度-太平洋伙伴關係、與北京高層外交建立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羅伯特•布萊克威爾(Robert Blackwill)是基辛格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曾任前總統小布什的競選顧問。其對華強硬的主張,在美國總統瀕臨選舉換屆之際,格外引人遐想。

美中關係的真正挑戰,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制度挑戰:美國反感一黨專制,中國堅持一黨專制。這個挑戰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看不到多少可以彌合的機會。正如夏偉所說:要在擁有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間建立和諧友好的情緒是很困難的。美中之間能否渡過猜忌、磕碰,甚至瀕臨戰爭陷阱的難關,現在看來,似乎很難叫人樂觀。(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