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國安委大規模調查境外NGO,中國政治環境進一步緊縮

0:00 / 0:00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境內發生了一連串令人錯訛的大事。幾件大事之間的聯系顯而易見,中共現在的目標是境外敵對勢力。

其中有幾件事特別值得關注。一是中紀委的張英偉批評社科院有些學者接受"境外勢力點對點地滲透",二是《環球時報》刊登華夏的文章,"個別學者吃裡扒外充當內鬼出賣民族利益",三是國安委部署, 對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NGO)進行大規模調查。

這幾個事件傳遞的政治信號十分清楚。中國政府將整肅境外NGO,並借整肅NGO之名,進一步整肅國內學界和思想界,中國的政治環境因而將進一步緊縮。

國安委部署摸底調查境外NGO的消息,似乎是意外泄露。按照國安委的原意,這項摸底調查應當秘密進行,"內外有別、內緊外松,只做不說,不宣傳不報道",無奈被毫無政治頭腦的某些地方政府捅了出來。6月17日,山西《長直鄉境外非政府組織和活動情況調查摸底工作方案》稱,國安委統一部署,動員各級黨政,在5月到7月底對在華境外NGO進行徹查。安徽霍山縣、山西運城、山東薛城和棗莊市、福建平和縣、廣西隆林縣等,都發布了調查涉外NGO的消息。而廣東民政廳早在4月22日就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在粵境外NGO的普查。

這些徹查舉措,應當和習近平在4月15日的國安委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和"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有關。習說,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這種宣示十分可笑,諸多安全,無一不是最重要。其實誰都知道,對中共而言, 保證其政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而境外勢力對中共政權安全的威脅和挑戰,一直是習近平擔憂的事。

《中國社會科學報》5月14日對公安大學教授王存奎的專訪,為習近平的擔憂提供了一個注腳。這篇專訪題目就是"主動應對境外NGO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和挑戰"。該文發刊於5月中旬,采訪可能發生於4月,即采訪記者在了解國安委調查境外NGO的背景和指示後,立即進行的采訪。記者提的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他問:境外NGO的活動對我國產生了哪些負面影響?境外NGO在華滲透活動呈現何種趨勢?會給中國的政治安全帶來何種影響?

根據王存奎的介紹,目前,在中國長期活動的境外NGO有1000個左右,其中,"有政治滲透背景的有數百家"。王存奎指責說,這些NGO"以項目合作、學術交流、學者訪問為由,積極向我基層社會灌輸西方民主意識、推廣所謂'公民意識'教育","以宣傳西方價值觀念、培養精英人才為目標,在我國的高等院校、政府部門開展活動" ……等等。

為了對付這些NGO,王存奎提了幾個建議:強化對境外NGO的調查;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組織、人員及其犯罪活動,由公安機關予以偵查、調查與處置;必要時,政府應拒發入境簽證,阻斷境外NGO的滲透渠道。

中國政府顯然已經開始這麼做了。如果人們在7月之後,聽到一些境外NGO被關閉、被處置、其人員被拒簽的消息,不應感到震驚。

北京當局一方面整肅境外NGO,一方面借批境外敵對勢力,對境內學界和思想界開刀。就在張英偉批評社科院之後不久,社科院開始填表調查一些學者與海外機構,特別是NGO和基金會的來往和財務關系。社科院開始人人自危。

不僅社科院,凡有海歸及接受外國資助的單位,都有可能被調查、被懷疑。中國的學界和思想界於是面臨選擇,要麼適應和順應習近平,要麼堅持己見,但堅持民主憲政己見的結果,就可能會被整肅、被處理。華夏文章殺氣騰騰地說,對這些人,不管他們披上甚麼學術隱身衣,都要一查到底,從學術隊伍中清除出去。極左派又歡欣鼓舞了,叫著要徹查炎黃春秋幫派、南方報系、北大經濟學家,以保國家安全。

一場類似反右的血雨腥風,似乎正在醞釀。(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