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评论:《人民日报》为何频繁变调?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好像在洗三温暖,调子乍冷乍热,立场忽左忽右。人们不知道它想要说什么,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说。

2011.06.01
WenJiabao_LiChangchun350.jpg
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和李长春在人大会议主席台上。(法新社图片)


虽说大争论时代已经到来,各种观点的表达无需大惊小怪,但《人民日报》的频繁变调,及其中共高层政治势力的较劲,却显然存在著某种令人捉摸不透的关联。

这还要从去年八月底说起。为了纪念深圳发展三十年,温家宝和胡锦涛一前一后亲临深圳,发表了调子完全不同的讲话;之后不久,《人民日报》从10月18日始,到11月2日结束,连续发表了五篇署名郑清源的文章。

郑文明显贬温,对温家宝高调谈政改相当不满,并断然否认温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而这个郑清源,据多个网站证实,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匿名代言人,其后台,有的说是胡锦涛,有的说是江泽民。虽然胡和江二人都即有实力又有愿望掐住温的脖子,但却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在职的第一把手,一个是幕后的第一把手。无论是哪一位在起作用,眼尖的观察家们已经注意到,就在郑文抛出后不久,温家宝沉寂了一段时间。

今年4月,温家宝又活跃了。他在出访马来西亚和印尼时,对中国的政治改革,再次侃侃而谈。有趣的是,从四月底到五月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日报》又连续发表了五篇评论,但调门完全不同于郑清源。这五篇评论均以关注社会心态为出发点,光看其题目,就满有意思:

“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4月21日)
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4月28日)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5月5日)
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5月19日)
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5月26日)

这几篇文章一出台,就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叫好声和热烈的讨论,尽管有不少网友认为它们仍然过于委婉。

就在网友的热烈讨论声中,敏锐的评论家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温家宝何以再度活跃?《人民日报》何以再次华丽大转身?多维网站28日披露了几则消息,北京接近高层的人士和上海消息灵通人士均说,江泽民在4月曾大病一场,在上海抢救,生命曾经垂危过。一直到5月22日,江泽民缓过劲来,方才在杨州摆出姿态,接见金正日。

更为有趣的是,江泽民缓过劲来之后,《人民日报》的调子又变了,而温家宝的日子似乎又不好过了。温前几日出访日本时不提政改,反而落泪,而《人民日报》则在5月25日发表了一篇颇含杀气的文章,题目是“党纪不允许党员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说三道四”,作者是中纪闻。该文以异常严厉的口气下达了六个不允许的指令,即,决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允许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决不允许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像的言论,决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这六个“决不允许”目标所指,不外乎经常发表一些与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同声音的人,这不是温家宝又是谁呢?当然还有辛子陵、茅于轼等人。

《人民日报》的变调说明了什么?江泽民和这个变调,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本事就极具政治敏感性,遑论答案!想当年《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赵岩就是因为报道了一篇江泽民即将退休的消息,遭到三年牢狱之灾。可是现在多家海外网站报道的都一样:江泽民一向行事高调,事实上对中国一些重大的政治决策均有意见参与,一些重大活动也积极出场。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江泽民刻意保持一种高调,似乎也有意向外炫耀,他老江仍然掌控著中国的政局。

这一次《人民日报》变调后的嗓门似乎过于高亢,高亢地竟使我有这样的联想:难道他们又要杀一儆百了?听听这句话,“任何党员,不论其在党内的威望和职务有多高,只要是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都应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予以严肃惩处,决不姑息迁就”。他们惩处了刘晓波,惩处了艾未未,现在又要惩处谁呢?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