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中日歷史糾葛和利益衝突是反復發作的長期炎症
2010.12.01
中共歷屆最平庸而又最多空話的領導人,非胡錦濤莫屬。要論國內政績很難想起他做過什麼,值得一提的倒是,他上任後緩和了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還打破了中日外交僵局。日本民主黨勝選執政,以菅直人為代表的新時代政治家,對歷史上的軍國主義罪責的反省懺悔比較徹底,中日之間本來進入 “小蜜月期”,豈知一場偶發的釣魚島撞船事件,牽動了整個亞太局勢,使中日關系回到過去的 “冰河期”。
中日之間的糾葛和衝突,向來就是反復發作的長期炎症,甚至強烈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近代以來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清朝的洋務運動幾乎齊頭並進,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割地賠款。辛亥革命使得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也成為了中國現代史的開端,國民黨在北伐勝利之後,從1927年到1937年成績斐然的十年現代化建設,卻被日本侵華戰爭完全摧毀。
中共建政之後,毛澤東多次向日本來訪的政客表示 “感謝” 日本侵略,使得弱小的中國共產黨一舉取得政權。周恩來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簽署中日關系正常化的 《聯合聲明》,並沒有提到兩國之間有領土爭端,中共也不再反對 《美日安保條約》,並且視為對 “蘇修霸權主義” 的制衡。
然而中日友好的全盛時期卻出現在後文革的改革開放年代。1978年兩國簽署 《友好條約》,1979年鄧小平訪日時說,他很想搞清楚,“為什麼戰後跟著美國跑的國家都富裕起來”, 鄧小平從日本回來才一個多月,中共就召開了11屆三中全會,一個新紀元正式揭幕。中國改革開放的頭十年,日本大舉對華援助,日本提供的無息低息貸款,是中國經濟起飛最重要的資金外援。
但是,由於中日之間有很難卸下的歷史包袱,加上80年代中共淡化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卻強化愛國主義教育。1987年發生了頗具規模的學潮,起因就是中日的歷史糾葛和文化衝突。中共保守勢力利用這次學潮,迫使胡耀邦下台。中國當代歷史的進程又一次發生轉折。
六四之後,西方集體制裁北京政權,惟獨日本不願加入行列,理由是 “鑒於日中歷史和現實關系復雜,不方便使用制裁方式。”
但這並未使得日本政府和北京政權的關系變得更好,因為後六四時期,中共越來越借助於比愛國主義還要強烈得多的民族主義來維系它的統治權威。所以日本政界參拜靖國神社,在80年代不成為問題,但在90年代開始就成了大問題。加上江澤民的親生父親曾經當過汪精衛偽政權的宣傳部副部長,而且名列國民政府的漢奸通緝名單,所以成了江澤民的一個隱秘心結。他執政後對日本立場僵硬; 1998年他訪日時要價太高,日方不能接受,江澤民一氣之下連早稻田大學白送給他的 “榮譽博士” 都不要了。從此,中日關系進入冰凍期,兩國領導人9年之間沒有任何來往。
直至胡溫執政,才於2007年打破外交僵局,溫家寶訪日,正面肯定日本方面已經就二戰侵華多次認罪和道歉。第二年胡錦濤訪日,也感謝日方近三十年來對中國現代化的大量援助。中日關系融冰回暖,本來可算為乏善可陳的胡溫之治的政績,但中共自己為強化政權合法性而打造的民族主義雙刃之劍,又一次割開了亞洲兩大民族之間的歷史傷口。
釣魚島撞船是偶發事件,但它的連鎖效應卻是必然會發生的。可以斷言,中日的糾葛和衝突既有短痛也有長痛,很難愈合,這對兩國人民都是非常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