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中共為何抨擊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去年10月,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不顧中國政府的軟硬兼施,把和平獎頒給了身陷囹圄的劉曉波,《環球時報》次日便發表了一篇抨擊文章《諾貝爾和平獎又砸自己的牌子》。今年12月9日,《人民日報》也發表了一篇抨擊諾貝爾獎的文章,題為“‘諾獎’的偏執與中國的自信”。但是,此“諾獎”非彼“諾獎”,該文猛烈抨擊的,是中國政府最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1.12.14

這篇署名“常名”的文章,對今年兩名美國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獎非常不滿,認為“諾獎”評委們如此偏愛美國經濟學家,實質上是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制度與學說的偏愛;還說,正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與學說的唯一合理性,“諾獎”評委們才會一葉障目,偏離客觀公正的軌道。

可是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認為,在所有的諾貝爾獎項中,中國最有資格獲得經濟學獎。這首先是因為中國經濟在過去的30多年中,一直是世界的翹楚,如今已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第一大外彙儲備國。此外,中國有一大批學有所長各有建樹的經濟學家,其中一些人在國際經濟學界頗有聲望。

可是,中共為何這一次同諾貝爾經濟學獎過不去?仔細閱讀了常文,我以為,該文反映了胡錦濤當局希望得獎的緊迫心態和眼見這個希望越來越渺茫的失望心態,而當局的希望和失望均與中國模式有關。

胡錦濤在今年2月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成就,已經驗證中國現有的政治模式是成功的。常文如出一轍地說,中國的經濟發展證明了中國模式的成功;而“獨具特色的中國模式”,“正是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無疑是科學的,理應在世界經濟理論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而中國模式的設計人與解釋者,都應獲此桂冠。

如果中國在胡錦濤任期內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就等於國際上認可了他領導下的中國模式,而胡的執政業績就會因此而載於史冊。這個盤算不可謂不精。可是一些消息傳出,給當局兜頭一盆冷水。據博訊來自北京的消息,這兩年中國以“中國模式”為由推出三到四位靠設計與成功解釋“中國模式”的經濟學家,其中包括林毅夫、劉吉等,但實施的情況完全不理想,推薦林毅夫的一位北京學者抱怨說,西方根本不認為林毅夫有經濟理論,而林的官方背景也受到一些西方學者的質疑。

我為林毅夫感到惋惜。記得早年在耶魯大學讀經濟學時,筆者聽一位中英文俱佳的美國博士生、中國問題專家說,在他讀過的中國人寫的經濟學論文中,林毅夫寫的最好,經濟理論功底最扎實。林毅夫86年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獲博士學位,其畢業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被導師舒爾茲評價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林毅夫也被公認為是繼楊小凱和張五常之後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經濟學家,而他和諾獎的淵源其實也最深。林毅夫的導師舒爾茨就是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林現在受聘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這個位置曾有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就任;他曾兩獲中國經濟學研究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正因為如此,北大CCER兩年前就推出一篇文章“下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林毅夫”(“The Next Nobel Prize Winner: Justin Yifu Lin”),為林毅夫角逐諾獎造勢。

林毅夫應當離諾獎更近,為何現在顯得更遠了呢?眾所周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根本要素是經濟學家的創造性思維,而不是“黨的創新理論”。倘若“黨”把自己的理論強加給經濟學家,或者經濟學家以黨的理論為理論,結果只能是一個:離諾獎越來越遠。

林毅夫曾經這樣教育自己的學生:“軍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屍還,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累死在書桌上”。可惜的是,林毅夫的這個獻身於書桌的願望,經常受到他的官方背景和官方責任的干擾。而這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背負那麼多的官方責任和背景,談何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倘若沒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又談何諾貝爾獎呢?

總之,胡錦濤當局希望借諾貝爾經濟學獎宣揚中國模式的願望,隨著其執政逼近尾聲而獲獎仍然遙遙無期,正在趨於幻滅。當局的失落,於是就可想而知了。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