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延海評論:少數民族艾滋病防治工作要保護人權和消除歧視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提出“關於加強我國民族地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提案”,指出全國“報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數排名前五位的雲南、廣西、河南、四川、新疆占全國報告總數的69.7%。

0:00 / 0:00

除河南省由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采漿污染事故造成艾滋病大範圍流行外,其余四省、自治區都是由吸毒引發艾滋病疫情,通過性途徑蔓延擴散,而且,主要受害人群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集中在少數民族人群。”

提案提出“艾滋病防治工作要同扶貧、禁毒和社會經濟綜合發展結合起來”,“培養少數民族艾滋病防治專業技術人員”,“把這些人控制在美沙酮門診”,“發揮社會組織在艾滋病防治和關懷中的作用”等防治策略意見。

提案和中國國務院2010年12月31日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相一致。通知要求:“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特點及民族習慣,編印通俗易懂的多種民族語言宣傳材料,注重發揮有良好社會影響的公眾人物作用,積極動員受艾滋病影響人群參與宣傳。”

但提案存在明顯的錯誤,比如提案完全忽視在都市流動人口中民族群體中的艾滋病流行和防治工作的需要。提案不僅忽略受毒品和艾滋病影響群體的流動性特點,而且提出要“最大限度地管理傳染源”,“把這些人控制在美沙酮門診”等明顯有違人權准則的主張。如果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是為了保護受到毒品和艾滋病影響人群自己的健康、幸福和人權,而是為了保護其他人,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會成功。

提案存在明顯的偏見和歧視,比如提案指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風俗和民族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控制艾滋病疫情。一方面,受“共享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吸毒者在一起吸毒時更傾向於共用注射器吸毒,這加速了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傳播。另一方面,崇尚“自然”的思維方式,使一些少數民族在婚姻和性行為方面沒有足夠的約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艾滋病的傳播。

“共享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需要進一步探討。共享,不是少數民族特有,比如漢人的敬酒、敬煙、聚餐等行為,也體現了共享的特征。漢人吸毒者也經常共用注射器吸毒。吸毒人員共用注射器吸毒情況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比如缺乏公共衛生和安全注射的知識、不容易獲得注射器、居無定所而攜帶注射器會被警察找麻煩。通過科學的健康教育,創造支持的政策環境,保障個人自由和安全,方便獲得注射器,吸毒者共享注射器傷害自己的情況就會減少,這和民族文化或風俗無關。

崇尚“自然”的思維方式,婚姻和性行為方式,是否也是部分少數民族特有?漢人中醫就很強調“自然”的思想。婚姻和性行為方式,受到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習俗,在不同的文化裡探尋積極的因素,同時加強科學的健康教育,不同民族都可以積極迎接艾滋病的挑戰。

筆者認為,中國應該重視少數民族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但關注少數民族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不僅需要關注民族地區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也要關注城市流動人口中的少數民族艾滋病防治工作。防治工作需要考慮人口流動的現實。防治工作需要首先考慮受到疾病和毒品影響的人群自身的健康和權利,而不應該致力於限制人的自由或對感染者外出流動進行限制。防治工作需要確保少數民族人群獲得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獲得發展的機會。應該消除城市政府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歧視和驅逐行動。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保護人權,消除對少數民族的歧視與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