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記】各種消息漫天飛舞 此刻更要沉著從容

0:00 / 0:00

2020年4月6日,北維珍尼亞,春光明媚乍寒乍暖。

疫情期間諸多的隔離措施和窗外撩人的春意,讓在電腦屏幕前的我實在是躁動不寧。這幾日,國內的親朋發來急切的問候,甚至要求我放下在美國一切,立即找尋最快的途徑回去去中國。

親朋們不光語音疾呼,短信留言,還轉了大批的文章與小視頻,來證明美國現在的局勢有多危急,還叮嚀在美華人處於美國一旦動亂的風口浪尖。

這些小視頻大量源自抖音,還有微信頭條的文章,親朋們都引用了。剎那間美國發生的事情,似乎在網絡封鎖的大陸,人們知道的比我們還多。近一周,網絡上的中國,社交媒體是鋪天蓋地這樣傳送這以下的訊息:

外交部新聞發布會考慮包機接回在美40多萬留學生
華盛頓宣布實施居家令,違反罰款5000美金
疫情下的美國法拉盛無家可歸的華人 一排排冷藏箱改成太平間
血洗紐約唐人街 消滅病毒
美國全球撤僑有何深意? 徵兵百萬內幕曝光
槍聲不斷響起,美國社會一團糟,轉嫁危機給中國
美國宣告崩潰 已無懸念
特朗普急了!就怕中國回歸信仰
3000名美國水兵抗命 航母徹底癱瘓 白宮考慮出動憲兵鎮壓

總結下來,大陸自媒體發出了一批斷章取義或誇大的信息,官方的宣傳口把訊息放給了大陸的華人,先由社交媒體帶風向,繼而煽動起在美華人社會的恐慌。我的親友們是這樣想的:

其一,美國現在公布的疫情感染和死亡數字超越了中國,國人認為美國社會的自由制度,無法有效地像中國政府那樣控制疫情。所以,回國可以保命,大陸現在疫情基本過去。

其二,美國當權者在解決不了疫情時,會轉移國內矛盾,發動戰爭。這樣一來,美國的華人會被歧視迫害,成為替罪羊,成為美國人發洩怒氣怨氣的首要目標。

我告訴國內的親友,我已經居家工作兩周了。現在日用品和食品供應與平時一樣,就是進商店時在入口處要控制一下人的距離,保持店內的人數,避免密集接觸。美國人在排隊的時候都很守秩序和從容悠閒。地鐵和公交系統,該停的都已經停了。美國人本來就相互保持著距離,現在有了人和人保持距離的規定,相互傳染的可能性就更小。和大陸生活相比,這裡的空氣、飲用水、食品衛生、住房的基本環境、出行工具和公共交通管理,這些最基礎的生命生活保障,美國是安全的,而且沒有隱患。

我所住的小區有穩固完善的基礎衛生設施和社區動員管理,家裡有24小時的熱水,電梯有定期的消毒,物業公司3周前就進行了初期的衛生管理加強。美國人的居家生活習慣,要比中國的高檔小區還要講究。人和人相互的距離感,即使是聚餐也用公共餐具,有分餐的習慣。在中國,還沒有完全解決隨地吐痰,美國的辦公樓則普遍使用了地毯。就出行來說,美國人使用轎車,不會像中國大部分是使用公交集體運輸。

我所住的小區,由於我頻繁的要去門口的抽煙區點根香煙,還是能全天候的觀察進出居民的情況,這幾天帶口罩的人多了起來,剛開始還是亞裔面孔的佔多數,但是帶或不帶口罩的,相互之間打招呼問候,沒有和平時有何不同。只是見面多了一個話題,談談疫情和最後多了一句,安全居家。

進出電梯已經是用指關節或者肘關節按鍵,我直接用香煙盒。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在疫情前就通知了注意事項,大堂也拉起了隔離線,保持人的距離,沒有出現像大陸的強制管理。我和親朋們反覆介紹,美國現在雖然沒有像大陸那麼多的強制,但是美國人在疫情中表現出的秩序,實際上比中國在強制管理下的民眾,顯得有紀律得多。

偶爾去散步,我所在的區域,很多人在跑步、遛狗、騎車,和平時沒有兩樣,沒見到跑步的戴口罩,遛狗和散步的有。最後細想一下,我在大陸的親朋的焦慮不是空穴來風。通過我不厭其煩的答謝關心,告訴他們眼見為實的美國當下景象,總算是讓他們略為放下心來。

其實,我還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地球的另一邊,親朋們濃濃的愛意。憂的是,她們這種對我過度的擔心,讓我不安。原本從容淡定,我這名新聞記者在如此強烈的親情關懷下,變得有點不知所措。

在家辦公,缺乏了和同事們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最失落的是,沒有東奔西跑挑戰的採訪、下班後的快樂午餐和小酌,是有很大的失落。在家辦公,沒有了凌晨鬧鐘的緊急。一邊看著電腦,一邊炖鍋羊肉,可不用在乎穿著和禮儀等等,不像在領導的眼皮底下,在家可以散漫地按自己的節奏,完成一日的工作,這也是一種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和體驗。兩周過去,已經調整到了如何舒服地在家辦公的程度了。

在家辦公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打開眾多的網絡,東聽聽自媒體節目、西看看網絡,不怕影響他人。最為過癮的是,我可以在家裡,打開國內的語音聊天室,一邊聽著大陸疫情中隔離在家網民的海闊天空,一邊還可以隨時給他們抛個話題,好了解一下大陸當下的實際情況。工作累了,還可以對聊天室裡的網絡維穩輿情員吼叫幾句,釋放了疫情郁悶,同時也給國內受到信息扭曲的聊友,講清楚一些我對美國的觀察。

不管怎樣,這幾天的天氣都是讓人非常舒服。莫負春光,只是戴個口罩,注意一下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走出門,跑入春天。


記者/馬立克_於北維珍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