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出現這個局面,問題根源在那裏?這個星期為大家介紹的王慧麟、陳雲主編的《九評政府黨》,正好為新一屆特區政府"把把脈"。
梁振英在競逐特首時,一再強調為香港帶來改革,但社會潛藏的矛盾未有隨着特區政府換屆得以解決;樓價繼續大幅上升,私樓呎價過萬元已經是司空見慣,教育方面有國民教育獨立成科的爭議,再加上梁振英本人與政策局官員都捲入利益輸送、僭建、欠缺誠信等醜聞,令政府舉步維艱。香港市民一直引以為傲的優秀政府體系愈見崩壞,原因何在?是制度使然?是傳媒過於偏激?還是新班子出了問題?《九評政府黨》這本書從英國殖民地政府對香港的管治系統,到回歸後的管治困局,以至政務官(AO)的文化,逐一拆解今天香港面對的困局。
次文代堂出版的書,一向以貼近社會脈搏見稱;早前的《九評地產黨》為香港地產問題把脈,揭露地產財閥如何變成魔鬼惡霸,其霸權如何摧毀社區。這次的《九評政府黨》也邀請了九位不同專業界別的專家與學者,從不同角度剖析香港政府管治的種種問題。
回歸前,香港一直以施政具效率見稱。港人普遍認同,香港政府有一支優秀的公務隊伍;回歸前在英國政府殖民管治下,似乎各種社會問題都能按部就班的解決;但特區成立以來,同一樣的公務員隊伍,卻就在種種社會議題上,頭頭碰壁。2003年香港50萬人上街,表達對政府施政的種種不滿,北京中央政府提出要查找不足。然而,快要十年下來,仍未有理出個所以然來。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李彭廣在書中分析,其原因在於錯誤認知香港九七前後政治體制的延續性,也未掌握香港管治的客觀運作。
他指出,英國管治殖民地的公務員,從招聘開始,便以培訓和建立一支有效的管治團隊為目的,而不是單單執行政策的一般公務員。這個管治團隊背後,還有龐大的支援系統,從事政策研究。然而,香港公務員在英國官員長期領導下,缺乏政策視野和管治意志。特區政府成立後並沒有在制度上建立管治骨幹,以及支援系統,回歸後的"港人治港"只變成一句空話。
那麼,殖民地管治的精髓究意是甚麼?書中另一位作者王慧麟認為,乃在於"善治"。
王慧麟指出,"善治"這個概念,與英國殖民管治很有關係。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要有發展,經濟上要進步。人民不能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般欠佳的環境,至少要給予殖民地人民一點權利,例如政治權利、住屋權、教育權,甚至部份的福利權,這是一套管治的方法和概念。也是英國政府用以堵塞反殖的聲音,以及對自己的期許。即如果要在殖民地一段時間或長遠管治,就不能像以往般,大搞種族分隔和經濟剝削;起碼要改善管治,不能讓人有太貪污和剝削經濟的感覺,這是英國人在善治框架中對殖民地自我期許的做法。
曾蔭權在施政上向北京靠攏,謀求短暫經濟利益以掩蓋民生政策上的種種失誤;梁振英政府又不斷讓中央介入香港管治事務,在染紅的特區政府領導下,香港前景堪憂。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副教授陳家洛以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變動的經驗,告誡港人,在民主改革氣候未成,依附著帶有強烈封建文化的共產政權,俄羅斯再走上獨裁統治的道路;這正是前車可鑑,應提高警覺,反對倒退,為香港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