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輿論界,以至不少網民掀起對捍衛香港自治的討論,而這些討論當中有不少都由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所寫《香港城邦論》所掀起。而他近日再接再厲,寫了《香港遺民論》這本書。(李建軍報道)
首先,要介紹一下陳雲教授的背景,在《香港城邦論》出版前,很多人認識的陳雲,是在香港《信報》、《明報》發表不少關於民俗學,香港舊有風俗人情的文章。只不過,他與中國民運都甚有淵源,他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攻讀民俗學博士期間,適逢八九民運爆發,他在德國就擔任民運組織民主中國陣線中國支部主席。
亦由於他以愛護、捍衛中華文化的出發點,所以陳雲的自治論,並無台獨理論出現的「去中國化」問題,反之,他提出要香港自治,甚至提出香港是遺民,因為香港在英國人一貫尊重當地風俗,隔絕中國內部政治混亂的方針下,保留了很多原生的嶺南文化。陳雲教授接受本台訪問時,親自解釋了他對英治年代香港保留華夏文化到底做了什麼工作。
"因為香港大部是宋朝至明朝以來,嶺南下來的移民,嶺南本身就是秦漢以來一些中原人居住同嶺南土著通婚,保留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清朝期間,又有一批嶺南人來港居住。為了隔絕清末期間民國革命以及後來一九四九年後共產黨統治,英國政府將原本嶺南的風俗、語文、文字,完全保留不變,擋住民國革命,避免推翻英國殖民統治。本來香港已經保留邊陲狀態華夏文化,加上英國人刻意保留和復古,阻擋五四白話文、共產黨普通話、簡體字的侵入,所以香港大體保留清初至清中葉果種文化。我們語言、文化、習慣等等受到英國法律保護,甚至保護得好過民初中國或者台灣,英國用習慣法統治香港,亦尊重當地風俗,不胡亂改變當地的習慣,而英國本身有英倫四島,亦有眾多英國海外殖民地,所以會尊重當地多元文化去統治。而不會像民初中國,採用一種類似法西斯手法,硬要統一方言、統一文字、統一法律。香港的風俗文化得到好好的保存,並且適應了現代化。"
除了遺民理論,勇武抗爭亦是陳雲在《香港遺民論》提出另一個重點。他認為多年以來,香港民主派同中共週旋無結果,因為只是搞和平集會和示威,但忽略了馬丁路德金牧師在搞非暴力抗爭,以及公民抗命時,達致擾亂公共秩序效果。而在香港這個過度擠迫的國際大都會,他認為只要達到擾亂秩序的效果,中共便很容易妥協。
"他用了非暴力抗爭和不合作運動,但只限於示威遊行,然後和平散去,因為馬丁路德金果派的不合作運動,公民抗爭,是以擾亂,或者妨礙公共秩序作為代價,藉此要脅政府妥協和談判。民主派只是用其形式,而不是用其後果和精神,所謂勇武社運並非採用暴力,而是完全使用不合作運動,以公共秩序作代價。特別香港這個國際大城市,又人口擠迫,城市超負荷,只要徹貫這種抗爭就可以得到成果。民主派之所以不願意這樣做,有可能他們與共產黨,或建制派,以至一些地產霸權妥協,不願意得到這種代價。所以我稱他們做維穩派。"
對於不少聽眾而言,他們會有興趣知道這套策略,能否應用於今日的中國,為中國帶來民主。陳雲認為,香港除了有勇武抗爭,亦有完全的民主時間表同理論,但今天的中國缺乏民主理論和路線圖,如果中國發展不出自己的民主時間表和理論,就算採取勇武抗爭的策略,都不一定會帶來民主的中國。
"因為他們無民主議程和民主路線圖,我們香港有,我們爭取了三十多年,有很多論政團體,政黨,甚至公民組織,甚至完整民主理論,像城邦論都是一種民主理論。亦有承諾有雙普選,只不過一直被拖延,抗爭有效果。而抗爭時,亦有政黨,以至社運團體做主體。大陸可以造成騷亂,擾亂公共秩序,但承接民主路線圖是沒有,民主建設的主體,像公民組織、民間組織都是剛起步。而中共不是政黨,只是革命黨而已。"
無論你是否同意陳雲教授對香港定位的理論,他拋出來對香港保留華夏文化狀況的理解,現時中國舊有文化在中國本土的失傳,以至現時中國時常有觸發騷亂的維權事件,但無法在民主制度建設有所寸進的困境等等,都有相當的啟發意義。傳統文化已經被破壞殆盡的中國,如何與保留舊有中華文化的香港相處,以及中國要有怎樣的民主理論、公民社會,以至民主路線圖,去達致勇武抗爭應有的效果,應是在中國《香港遺民論》的讀者可以思索的問題。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