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行書評:北京姑娘趙星的《從北京到台灣》

2008年,三十出頭的台灣小伙子廖信忠,旅居上海,閒來在天涯網站寫帖子,內容圍繞他成長的台灣,三十多年來從專制走向民主,以及期間的社會變遷。他寫的只是自身成長歷程中的生活點滴與所見所聞,但帖子一出,卻引來上百萬的點擊。

0:00 / 0:00
bk_beijingtw.jpg
方思行書評:北京姑娘趙星的《從北京到台灣》

廖信忠以簡明易讀的筆觸,像寫日記一樣,娓娓道出他成長的台灣,在他的視覺下的具體面貌。其後,廖信忠把網站帖子輯錄成書 -- 《我們臺灣這些年》,這本書在2009年出版,迅間熱賣,在中國大陸炒起一遍台灣熱。

這位台灣年青朋友並非名家,只是一位普通網民,卻憑著自身經歷,惹起關注。他文章的獨特之處,乃在於大陸人都知道台灣,也對台灣非常感興趣,卻不知道、也不了解真正的台灣。廖信忠讓大陸的朋友具體的知道台灣島的另一面。

方思行這次為大家介紹的書,不是廖信忠的《我們臺灣這些年》,而是北京姑娘趙星的台灣遊記《從北京到台灣》(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兩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人談的都是台灣,所不同的是趙星以北京人身份,旋風式環島,親身體驗台灣的人文風情,廖信忠談的是變遷中的台灣。

趙星這本書《從北京到台灣》,還有一個副題--這麼近,那麼遠;或許這是大陸人對台灣的觀感,現時還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到台灣自由行,寶島雖近,要接觸卻又非容易的事。

趙星說:去台灣,是17歲時的夢想,24歲那年的夏天,她來到了台灣。

趙星在台灣的十一天環島遊,從台北到台中,再上阿里山,在台南留了一天後,轉到高雄、墾丁、花蓮,再回台北。從旅遊角度來說,只能算是走馬看花,但她的經歷,在她細緻的筆觸下,讓人感動。

趙星的台灣之旅可說是出路遇貴人,每次遇上問題,她都得到台灣人的援手。在飛機上遇上的大叔,由下機開始,一路把她送到台北車站;在阿里山遇上青年男子,帶她看螢火蟲、日落日出,只為讓她多了解台灣人引以為傲的阿里山;住台南的民宿沒有電插頭,鄰房的男子會騎摩托送她去買;在墾丁又碰上為她打點往花蓮的小情侶。

在書中,趙星花了不少篇幅,把這些小事情,一一紀錄下來。對她來說,台灣之旅不是一次旅遊,她看到的不是蜚聲國際,名滿中外的景點,觸動她心靈深處的是不同地方遇到的溫情。

她不無感慨的說:“我們二十多年的生活極少遇見危險和災難,卻不斷被教導要預防和警剔,直到我們的內心開始變得畸形而沒有溫暖和陽光。”趙星很快就在台灣學會向路人問路,往往會得到路人熱情幫忙;她的體會是:“這是一種心底自由的情愫,而自由會讓人的性情變得更加溫和而友善。”

難怪趙星會認為“花錢去換視野和心胸是最值得的事情”。對於趙星來說,在需要用公司名字、職銜、學校名氣論英雄成敗,確定朋友關係的北京,這次旅行讓她感到人性最真誠的善良。

她與台灣人的直接溝通,看到海峽兩岸民眾彼此都只接收到片面的訊息。趙星眼裏,台灣就是電視裏的海峽兩岸節目,以及大陸和台灣各選一名主持人雙邊對話,一些不痛不癢話題的節目;在墾丁的青年眼裏,大陸就是沒完沒了的食品安全問題,和北京、上海、廣州一線城市高度的生活壓力。趙星說:“彼此得到了一些很有趣的結論,並平反了很多說不出的真相。”

兩岸雖只相隔著一個台灣海峽,但一個少女要從大陸到台灣,竟然是一個“夢想”;再看從趙星的遭遇,或許你會對書名的副題--這麼近、那麼遠--會有另一番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