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台上鄉魂 台下硝煙》

藝術這個名詞自今年四月起,因為藝術家艾未未突然被官方拘捕,自始這個詞便不絶於耳。期後,這個詞亦在香港頻繁湧現,一群一群的年青藝術工作者跑到街上為艾未未申冤,可是,在其他藝術展演的場地,布滿的作品仍是以商業為主,要帶點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可謂寥寥可數,跟十年文革之時,江青如何利用藝術作為政治工具,有天壤之別。

2011.05.20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bk_zhu.jpg
劉雲書評:《台上鄉魂 台下硝煙》

回顧過去,藝術被政治利用成為工具其實早已出現。今天想跟各位介紹的一本有趣的書,書名叫《台上鄉魂 台下硝煙》,書中的主角正是今已九十三歲高齡的藝人朱克叔。

在戲劇界浸淫多時的資深老藝人無人不識縱橫演藝界逾半個世紀的朱克,可是,事實上,他的名字其實不止於在演藝界中流傳,即使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資深的老黨員對他亦甚為認識,箇中原因正如書的部份名字“硝煙”。

《台上鄉魂 台下硝煙》朱克訪談錄乃朱克透過口述憶述當年打仗時,如何藝術救國及箇中的生活點滴。全書分為十三節,紀錄了原名朱煥星的朱克如何由原本回鄉教書的心志,卻因“一時好勝”而改寫了一生。

“當時有個怪的發現:所有外國作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除了小說之外都總會寫劇本。但是劇本作品總比其他文學類別如小說、散文、詩歌等產量較少,難道寫劇本很難嗎?於是,我開始找他們的劇本來看。閱讀之下,又覺得劇本也不怎麼難寫,於是一時好勝,覺得自己也該寫寫劇本。”就這樣,朱克回鄉後,動筆,第一個劇本兼且是多幕劇的《鄉魂》便躍現紙上。

約一九三五年,朱克的一生便跟戲劇扯上連繫,他不斷的參加了不同的劇團,亦按領導的指示往不同的地方演戲。但是,時值中國動亂之年,不是國共內鬥,就是日本侵華,烽煙連連。他與其他劇團成員做的戲,目的就是要慰藉戰場上的士兵與將領,又或向大眾傳遞政治意識形態。當時一度出任他的領導更是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的父親李煦寰,字彥和。

一直以“戲劇救國”為傲的朱克在書中更憶述,一九三七年的“七七蘆溝橋事變”,他們正演《黑地獄》,當獲悉日本軍以士兵走失為由,強硬過橋,前赴中方的領土時,兩國軍隊的炮火遂隨即響徹。當時,他們為鼓勵中國人抗日的士氣,就在中場休息之時,寫大紙報,並把那些消息推到台上,鼓勵眾人的士氣,喝采聲響徹雲霄,可是,興奮之情未能維持良久,當國民黨接納日方的條件,撤出蘆溝橋時,一句“我軍退出北平”,喧鬧聲突然消息,四處變得鴉雀無聲,一片死寂。

藉戲劇言愛國之志,其實,在任何地方也有出現。負責把書付梓印刷的國際演藝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經理陳國慧指,中國過去用西方傳到中國的戲劇的新穎表達方式與政治或社會掛勾,確是當時知識分子用的手段,望藉這有趣的方式更容易滲入民心,所以,那段時間戲劇與政治掛勾確是強烈。相反,隨著時代的變移及文化水平的提升,她指,現時的戲劇較過去轉化了,變成一種消費娛樂的商品。
她更透露,現時在華文地區包括台北、上海等大城市,戲劇都已經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不過,她不認為這是問題。

“戲劇本質也有娛樂成份,然而發展至今這階段,是否意味著這種發展有問題?我並不絶對認同,它只不過是社會變化下面對的不同情況。”

她說,香港的戲劇發展較多元化,既有娛樂也有肩負社會的功能,可以盛載不同的面貌,而不只限於一種閱讀劇場作品的角度。可是,在商業掛帥的前提下,她覺得政府的資助是十分重要,它能夠起到平衡市場的角色。

“香港若發展至觀眾只追求一種的劇場或偏面的,我覺得對劇場不是一件好事。我一直覺得多元的發展,這才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生態發展。”

一個社會若只得單元聲音,帶來的禍害會是怎樣?相信聽眾明白不過。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