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潛規則》作者吳思
2011.06.17
追源溯始,「潛規則」這個詞早在九十年代末期出現,之後,經常被人掛在口邊形容現時一些官場中官員們貪儉財物的行為。究竟這「潛規則」的意思是什麼,它是偶然間出現或是歷史悠久?今集想跟各位聽眾的一本好書,就正好交待了上述两點。
由復旦大學再版的《潛規則》,作者吳思,1957年生於北京,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農民日報》、《橋》等報章雜誌,現為雜誌《炎黃春秋》總編輯。吳曾是知青,在文革末期插隊到農間工作,對農民的生活認識尤深,當他出任《農民日報》記者時,更能掌握箇中問題,可是,在當時他碰上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簡接成為了他撰寫《潛規則》的導火線。
吳在《潛規則》的自序中就道出了這個小故事。他曾接獲來信指,河南省開封地區的農業生產資料部門的領導,大量批條子,把國家按計劃分配供應的平價化肥批給了自己的私人「關係」。這些「關係」再將這些化肥高價轉賣,從中取利。這亦即是今天所指的「雙軌制」。他於是作出調查,得出的結果卻叫他感到驚訝,因為這些條子保存完好,哪級領導可批多少?圈子之外的哪名領導的條子有效、哪領導的條子無效等等,這些都是有規矩的。之後,他終於明白,亦是「潛規則」的真正意思就是「中國社會在正式規定的各種制度之外,在種種明文規定的背後,實際存在着一個不成文的又獲得廣泛認可的規矩,一種可以為內部章程的東西。恰恰是這種東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規定,支配着現實生活的運行。」
更令人愕然的是,當吳把事情報道後,當地政府和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部門的上級領導知道後,並沒有管。於是,吳得出一個道理謂:「這不是道德善惡問題,是大多數人處於一種利害格局中的尋常或者叫正常的行為,它基於大都可以理解的趨利避害的現實計算,不觸動這種格局。」
不過,由1996年起便研究中國歷史的他,終理出這種潛規則原來早自中國人的祖先輩已出現。整本書除了他個人的自序及書末自己被媒體訪問的一篇文章外,餘下的分為正編及雜編,正編是吳陳述「潛規則」早自清朝以現,他聰明地引用大量昔日官場的運作,解構「潛規則」被「正常化」,映照今天的社會現象。
就以其一篇名為「當貪官的理由」為例,書中記述了當年一名官銜為戶科給事中的韓一良給崇禎皇帝上疏,箇中曾寫「两個月,辭卻了別人送我的書帕五百両銀子..」皇上於是把他提拔,成為當時的當儉都御史,吳謂,這等於今天的監察部部長助理。可是,當皇上三番四次問韓一良那五百両銀子誰送時,韓一直三緘其口。最後,皇上把他撤了。
吳在書中解釋,當年官員的工資是歷史上最低的,拆合計算韓名義工資是人民幣1350元;再加上,當年既無計劃生育,又沒有社會福利,縱使官員有實物工資如布匹、大米甚至胡椒,可是,仍難以支付賄不同層級官員的開支。因此,吳:說「整個官吏集團已經把倂俸祿外的收入,列入了每日的生活預算,列入了生命周期的預算,沒有俸祿外收入的生活和晉升是不可想象的。」
驟耳聽來,當年官員的收取工資以外的財物,似是「身不由己」,無奈,這種行為背後卻引伸出一個怎麼樣的政府「一個變質的政府,一個剝削性越來越強,服務性越來越弱的政府,自然也需要變質的官員,需要他們泯滅良心,心狠手辣,否則就要請你走人。」
「請你走人」其實不只在當年的官場,即使今天的官場也有出現。一直關注民生事務的民生觀察社負責人劉飛躍便憶起,該區一名工務部的副部長因未有如其他的幹部把收來的費用,放進自己的口袋去,相反把它紀錄在財務帳項,終於
「他在這工務部門做不下去,被開除走了,因為他影響其他人的財路,你這個錢不拿別人也不好意思拿。」
他指,「潛規則」更已滲入到各人的生活當中。
「這潛規已在生活各處,老百姓就如小孩要上學,要當兵,你給能夠簽字的人,給他好處。」
這種惡政事實上也可變成巨獸,吳思在書中這樣說:「惡政可以培育出一個自我膨脹的具有立生命的利益集團。這個集團在最高層籠絡皇親,影響皇帝,在官場中清除異己,在各地招收爪牙,在民間吸吮膏血──肥肥壯壯地擴展自己的生存空間,一層又一層地自我復制。」
究竟我們是否仍要仿傚數百年前,仍不斷容許爪牙「自我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