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文裡“蛙”與“娃”同音,作家以《蛙》作書名寓意巧妙而深刻寫的是中國“計劃生育”的重大題材。對於這項影響中國六十多年的基本國策這部長篇小說運用多種多樣的文學創作手法去影射探討。
全書由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構成。小說的主人公名為萬足,他的姑姑萬心是高密鄉第一個婦產科專家,從她十七歲去省裡學過婦女衛生回鄉後就成為鄉裡最權威的婦產專家。鄉裡原本都是由一些稱做“老娘婆”的老婦人充任接生婆。這些人一點不懂衛生知識不是直接坐在產婦肚子上擠壓、就是抓著嬰兒最先出來的頭或手腳猛拉。姑姑一回鄉就當場踢走一個老娘婆順利替一個高齡產婦接生一個男嬰。很快的姑姑英勇的事蹟就傳遍遠近鄉裡被廣大婦女神話化了。幾年下來就有兩千多嬰兒在她的手中接生。
隨著計畫生育的政策開始執行姑姑的工作除了把嬰兒接到人間還增加了消滅超額生胎的項目。政策規定每家只能生一個小孩男女不論懷第二胎的就要做人工流產。一開始是逼著家裡有很多小孩的男性到醫院做輸精管結紮手術,接著趁接生的時候給婦女裝上避孕環。如果還是懷了第二胎,就直接抓到醫院去做人工流產,無論懷胎多少個月。
忠於黨的姑姑自有一套理論,胎兒被生下來就是一個人,享有國民的權利,所以要達成一胎化政策就是要想辦法把胎兒流產。然而不少孕婦卻因人工流產失血過多死在手術檯上。
由於姑姑不屈不撓地執行著政策很快的就變成鄉裡人罵狗咬的人物……到了晚年,姑姑在家裡搭了一個小房間,牆上釘成一格格小格子,裝著一個個泥娃娃,每個泥娃娃都有名字,是姑姑替婦女流產死掉的兩千多個娃娃……
在這部小說之中具有多重的隱喻和象徵:小說藉由一個鄉村婦科女醫生(姑姑)的形象,傳達出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懷,也反映了新中國近六十年波瀾起伏的計劃生育史。還寫到今時今日的中國高官政要以及有錢人可以包二奶三奶生到高興為止,唯有公教人員戰戰兢兢不敢違法多生。作者大膽觸碰“計劃生育”這個敏感的議題,塑造出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並血淋淋地剖析他們的靈魂,寫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更寫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掙扎,沉痛地叩問:“每個孩子的靈魂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被罪惡感糾纏的靈魂是不是永遠也得不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