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书评:《蛙》
2011.06.10

在中文里“蛙”与“娃”同音,作家以《蛙》作书名寓意巧妙而深刻写的是中国“计划生育”的重大题材。对于这项影响中国六十多年的基本国策这部长篇小说运用多种多样的文学创作手法去影射探讨。
全书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小说的主人公名为万足,他的姑姑万心是高密乡第一个妇产科专家,从她十七岁去省里学过妇女卫生回乡后就成为乡里最权威的妇产专家。乡里原本都是由一些称做“老娘婆”的老妇人充任接生婆。这些人一点不懂卫生知识不是直接坐在产妇肚子上挤压、就是抓著婴儿最先出来的头或手脚猛拉。姑姑一回乡就当场踢走一个老娘婆顺利替一个高龄产妇接生一个男婴。很快的姑姑英勇的事迹就传遍远近乡里被广大妇女神话化了。几年下来就有两千多婴儿在她的手中接生。
随著计画生育的政策开始执行姑姑的工作除了把婴儿接到人间还增加了消灭超额生胎的项目。政策规定每家只能生一个小孩男女不论怀第二胎的就要做人工流产。一开始是逼著家里有很多小孩的男性到医院做输精管结扎手术,接著趁接生的时候给妇女装上避孕环。如果还是怀了第二胎,就直接抓到医院去做人工流产,无论怀胎多少个月。
忠于党的姑姑自有一套理论,胎儿被生下来就是一个人,享有国民的权利,所以要达成一胎化政策就是要想办法把胎儿流产。然而不少孕妇却因人工流产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
由于姑姑不屈不挠地执行著政策很快的就变成乡里人骂狗咬的人物……到了晚年,姑姑在家里搭了一个小房间,墙上钉成一格格小格子,装著一个个泥娃娃,每个泥娃娃都有名字,是姑姑替妇女流产死掉的两千多个娃娃……
在这部小说之中具有多重的隐喻和象征:小说藉由一个乡村妇科女医生(姑姑)的形象,传达出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也反映了新中国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计划生育史。还写到今时今日的中国高官政要以及有钱人可以包二奶三奶生到高兴为止,唯有公教人员战战兢兢不敢违法多生。作者大胆触碰“计划生育”这个敏感的议题,塑造出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并血淋淋地剖析他们的灵魂,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更写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沉痛地叩问:“每个孩子的灵魂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被罪恶感纠缠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