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書評:《北窗集》

這是由香港作家孫立川寫的散文集。他曾考取日本文部省國費獎學金赴日攻讀,先後獲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副總編輯,兼任遼寧師大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廣西師範大學、深圳大學等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0:00 / 0:00
bk_bei.jpg
舒心書評:《北窗集》

這本《北窗集》為作者多年來的人文觀察及省思之文。其中包括讀書筆記、行旅紀勝、文化尋蹤、大師風範。近距離地描寫當代人文大師的風骨及傳奇,兼有多種藝術評論。

從九十年代中起,作者已先後出版了《東籬集》、《西還集》、《南耕錄》等三本隨筆集。《東籬集》所寫都是有關日本遊學的散文;《西還集》是有關魯迅研究的文章結集;《南耕錄》則是關於版本及書籍編輯之筆記。至於《北窗集》之名,是因了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的詩句:“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之故。這本散文集輯錄的,大多是在北窗的燈下寫就的文字,合了“萬言不值一杯水”之言。 全書分為五輯,各以古人與前人的詞意分題輯名。文章長短參差不一,長者有數千言,短者不過百字,其中多有記文壇學林及文人的趣事軼聞,即便是旅次或訪古時,所聞所記也是這一類的紀事或感懷,其實是對日漸失去的“人文精神”的一種失落感的宣泄與懷舊。

這個集子中所記敍的老學者們,都有鮮明的個性及豐沛的人文內涵。比如其中一段寫到著名作家郁達夫:

一九三六年郁達夫以福建省參議員身分訪日,受命策動郭沫若回國抗日。他先到東京的“霞山會館”作《關於中國的現狀》之演講,呼籲中日友好,反對侵華戰爭。其後出席東京詩人俱樂部舉行的歡迎會,會見中國文藝研究會的同人,並與郭沫若把酒暢談。席上,日本友人請達夫吟詩。達夫素有詩名,又喜因風寄意,題詩吟賦,但此時卻無此雅興,只低聲吟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日本友人復請郭沫若賜詩,他亦不語,再度吟誦“壯士”二句,一時舉座為之動容。

這樣的往事,今天讀來依然發人深省。誠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在汲汲追求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之時,我們是否還會想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追求?“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這類孔老夫子的話,傳了二千多年了,是否也不合時在一片歡呼盛世的大鼓吹聲和一切向錢看的熱潮中,我上文所說的中國“最後的知識分子”早已被人們逐漸遺忘,那末,除了捍衛體制的主流知識分子與體制外的公共知識分子之外,純學術的文史哲的知識分子是否還有他們的生存空間呢?